《是这个理》:山沟沟里的中国道路

今天我们走在尧治河的村道上,看到的是一条标准硬化公路,然而在三十年前,这里压根就没有路,左边是悬崖峭壁,右边是万丈深渊。在1988年的时候,尧治河人把自己用绳索系在悬崖的半空中,用极其原始的工具从群山峻岭中开凿出了这条路。

专题:《是这个理》

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事业部联手长江云特别策划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九期“山沟沟里的中国道路”正式上线,让我们同赴尧治河去探寻它发展奇迹背后的秘密。

悬崖峭壁  开辟创业之路

为了修通村里的第一条路,尧治河的男女老少撸起袖子一起干,章师傅作为当年青年突击队的一员,他回忆道:九月份开始修路,因当地气候原因,到十月份动工时已是大雪纷飞,山路又滑又陡,突击队坚持工作,即使是四五寸深的雪也没有停过工。山高路陡、悬崖峭壁,运送炸药、钢筋等物资都要靠人肩挑背驮。就这样一天干到黑,一干就是两三个月,终于把第一条从尧治河走出去的路修通了。

因为有了路,尧治河村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村民们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也越走越稳,这些都离不开村里党员干部的担当和付出,而大家在回忆创业史的时候,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人——孙开林,当年在修路最困难的时候,就是他喊出了“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的铮铮誓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某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正是这份初心和使命,激励尧治河的党员干部带领广大村民摆脱了贫困,然而要让所有人过上更好的日子,还需要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绿色发展  走可持续之路

要把这条路越走越宽,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尧治河依矿起家,卖资源虽然致富快,但是也容易对环境造成破坏。把矿区建成景区是尧治河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原始的露天采矿,对环境破坏的非常严重,后来尧治河村决定对矿区进行整治,并提出“矿开到哪里,树植到哪里,环境治理到哪里”的工作要求,创新发展也是为了可持续发展。

采矿过程中井下还会产生污水,经过治理后,将井外打造成景点,建成了瀑布和喊泉,为景区增加了旅游项目。从矿区到景区,产业转型之下,旅游业已经占到尧治河GDP的20%,年接待旅游人次55万左右。随着游客越来越多,许多村民家里都开起了农家乐,也给村民带来了不错的收入。

纵观尧治河的产业发展道路,就是一条从粗放型经济,走向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可持续之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村党委灵活地使用了“市场经济”的方法,把蛋糕做大做强,而更重要的是依靠“集体经济”这一强有力的公有制制度,保障了在这趟致富快车上没有一个人掉队,实现发展的公平与公正。

共同文明  走中国特色之路

行走在尧治河村,让人耳目一新的不仅是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还有迎面而来的文明新风。尧治河人走向了共同富裕,富起来的不仅是他们的物质生活,还有精神文化生活。在当地的尧帝大舞台,每周都上演着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风俗节目,深受村民喜爱。通过表演表达不仅可以宣传文明观点,也让村民们耳濡目染感受文明风尚。

2019年尧治河村还推出了文明储蓄所,把文明行为分值化,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考核,用分数储蓄的方式让文明增值。作为村庄治理的一个载体,设立加分项和扣分项,通过积分的统计,对农户家庭提供相应的奖励和福利。这是尧治河人为实现共同富裕、共同文明而进行的全新探索和尝试。全体村民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充分体现了村党委提出的要“共同文明、共同富裕、全面发展、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

从脱贫致富到全面发展,尧治河村取得这么多成就,它最大的经验、最突出的优势是什么呢?尧治河村村主任孙开林总结道:“最大的优势还是党建引领,党员的积极性以及他们的吃苦精神和奉献精神引领了尧治河发展。说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选择,并在尧治河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既符合国情也符合老百姓的根本利益。”

山沟沟里的这条路,尧治河人已经走了千百年。但他们从未像今天这样从容、自信。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从开山修路的艰苦到天南地北的相逢,从发展方式的转变到村庄命运的流转,这条山沟沟里的中国道路,尧治河人蹄疾步稳、笃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