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爱华:重新思考学校的意义

2020年4月8日,经历了76天的封禁之后,武汉解封了。4月9号,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桂山校区维修改造工地的工人陆续进场,也就是从这一天起,我的生活空间从家庭扩大到了学校,每天在还是工地的校园里转悠,对学校的明天充满了无限的想象:期待看到老师归来时的满意的笑脸,期待看到孩子们在校园里奔跑的身影,期待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与欢愉的歌声……

与此同时,学生正在居家学习,教师正在线上教学,学生、教师被学校组织起来,相聚在空中课堂。在这个还是工地的学校之外,有一所云中的学校,正在有组织地运行着,鼓舞着疫情之中的人们,联系着师生之间的情感,有计划地进行知识的传播……仿佛大家都已经忘掉了那个还是工地的校园。

我于是问自己,学校存在的意义何在?我们花这样大的力气去改造一所学校的意义何在?疫情之后师生还会回到从前状态?还有必要回到从前状态?疫情之后,师生返回校园,应该开启怎样新的教育生活?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又会有着怎样的变化?学校应当肩负起怎样新的使命?

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件。疫情之后各行各业都会进入一个调整期,都会开始新的探索,学校的意义需要在疫情之后重新书写。

一、学校并非只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生活的地方

学生早晨背着书包上学,下午放学回家;教师早晨到校上班,下午下班忙自己的事情,这一天之中学生和老师都在学校里度过,照着课表有计划的实施教学,平静而安详,单调而不乏味。学校的确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生活的好地方。

疫情到来,学生居家学习,教师线上办公,校园被封闭,学校里空荡荡的,然而学校依然存在。

学校在组织和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巨大。疫情期间,学校党政班子凝神聚力,全力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空中课堂教学和德育活动,教师通过网络组织起了本班的学生,联系起了家长,家长之间互相关心,交流居家生活经验。尽管部分人对线上教学有异议,但线上教学的意义远远大于教学本身的意义,它在大灾大难之时,起到了组织连接千百万家庭,联系引导千百万儿童,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学校并非只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地方,其职能也并非只是传播知识,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肩负着稳定社会秩序的“平天下”的职能。

二、学校并非只是属于某一学区和某一群体学生的学校

“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是国家保障适龄儿童入学权利的一项国策。一所学校招生一定片区范围的学生,其他片区的学生不允许择校,这就给社会公众一种印象,某小区儿童对口入学某学校,某学校就属于某小区的对口学校。于是学区房诞生了。学生入校后,被编入班级,建立学籍,学生成为某校在籍的学生,学生在名义上成了某学校的学生,于是有了校友的概念。

现实生活中,少不了这样划界限,封闭式的管理,它是建立组织和秩序的需要,然而疫情期间,这些界限被平台给打破了。

疫情期间,武汉市教育局利用武汉教育云平台,组织各区开展空中课堂教学,起初,学生被组织到各区各学校和各班级的空间内学习,由于账户设置等技术问题,引起平台的运行不畅,后来索性让学生不用登录,点击即可进入学习,学习平台将各区区级样本课全都开放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平台成为真正意义的开放式公共课程超市。奇特的事情出现了,学生和老师开始打破区域界限,在平台上自由选课学习。洪山区的学生可以选择外区的样本课,外区的学生也可以选听洪山区的区级样本课,学生的学习进度也快慢不一,一种新的学校和学生学习秩序形成了。

学校并非仅属于某一学区和某些群体学生,学校的边界,被平台打破,这是技术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冲击。学校当在这样的大平台背景下,如何作为?如何定位?值得深思!另外,随着教师流动机制的建立,县管校聘政策的逐步落地,教师也开始不属于某一学校。

学校正面临着这样艰难的局面,学生可以注册在某个学校,但他可以选择任一所学校的课程,教师可以在某校工作,但他可以选择到其他学校交流,校长也是聘期制的,家长也有广阔的选择空间。学校真的成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校如何保存自身的核心文化?学校如何积淀自身的学校文化?学校如何成为一个足够强大凝聚力的组织?

人的自由与组织的界限,在冲突与互动中磨合着。学校的形象将不如以前清晰。未来的学校,将依托更大的公共平台发挥出让我们想象不到的作用。

三、封闭的校园背后,应该是一个由许多不同的社会机构和组织构成的教育体系

疫情过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校园的管控力度。新学期开始,学校实现全封闭管理,卫生防疫,食品药监,交通城管,公安机关,街道办事处等政府职能部门,立即到学校检查调研,协同为平安校园保驾护航。

高度关心之下,是高度紧张。学校的校长,不仅需要懂教育,更需要懂政策,会协调,善于利用支持的资源。封闭的校园,绝不是孤立的存在,其背后应该是一个由许多不同的社会机构和组织构成的、自然运行的教育体系。可惜的是,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稍迟了一点。疫情给我们补上了这一课,这一课并没有上完。因为这个自然运行的教育体系并没有有效的被建立起来。目前只是应急所需的应运而生了,缺乏持续推进的主体与战略。教育系统内部,甚至还在排斥这个体系,各社会机构和组织也没有自觉性来参与到教育体系的建设中。

学校是这个教育体系的中心,但不能负担起整个教育体系的全部。疫情之后是加快建设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提升现代教育治理能力的最佳时机,千万别让恢复常态之后的学校继续走老路。

创造未来,开始于对今天的改造。改造今天的学校,需要重新思考学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