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的力量

7月24日上午8时许,大同区双榆树乡双胜村,零上33摄氏度。天上好似下火,地上没有风丝。

崔宝玉卖完鱼回家,顾不上擦一把脸上的汗,马上去猪圈查看那窝小猪羔。

烧酒小作坊里像蒸笼,张凤忠拄着拐杖,拖着一条腿不停地喷水降温,以免发酵失败酿不出酒。

草甸子上,59岁的孙明春大姐在放鹅,不到中午手机上就显示步数28753步……

天再热,也不能耽误干活儿。

“这村子人历来就要强,有志气!”61岁的村支部书记李京明说。

用好村民一股“气”,从“心”攻破贫困堡垒

生产队时代,双胜村社员就以能干苦干名扬周边,李京明的父亲甚至挑土干活累吐了血。

一直以来,双胜村的女孩找对象,首先考虑的不是对方家庭穷富,而是要考察了解小伙子有没有志气。

双榆树乡在大同区比较偏远,双胜村则是双榆树乡最偏远的地区,地理位置可谓偏而又偏。

地偏人易穷,双胜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33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2015年,双胜村正式向贫困宣战。

乡领导班子和驻村工作队经过缜密调研,发现双胜村人有志气的精神特质。于是决定,以扶志激志为扶贫脱贫核心力量,扶助贫困户爆发“心之力”,从而彻底攻破贫困堡垒。

人活一口气,脱贫“一口气”:

因为有志气,2017年贫困村出列,到去年11户贫困户33人全部脱贫;

因为有志气,脱贫户接续走上致富之路……

生活越来越幸福,村民们闲暇时扭起大秧歌。

不帮这些能干的人致富,咱当干部的能甘心吗?

新修的水泥路平坦溜光,两旁青葱葱的玉米长势喜人,草滩上牛羊成群,水面上鹅鸭扎堆。

说起路,双榆树乡副乡长庞忠忱如释重负:“近几年在修路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前后争取来了近2个亿的资金。现在可以有底气地讲,我们全乡最好的路,就是通向贫困村的路。”

“扶志,必须让农民先看到效益。钱挣到了,腰杆硬了,志气就更足了。”双榆树乡党委书记郑立国说。

这口气,不是吹出来的,而是谋划出来的,更是实干出来的。按照区委、区政府总体安排部署,乡党委在经过认真调研后,针对双胜村因地制宜,决定制定实施五大产业板块。

脱贫攻坚,双胜村不但做到了精准,也做到了精细。他们对所有贫困户,都分类制定了相关脱贫措施:有劳动能力适于种植的,引导他们种植谷子、板蓝根、花生等经济作物,并对每户发放种肥补贴款;有劳动能力适于养殖的,引导他们进行鹅鸭等养殖,给予每户发放禽雏补贴款;有一定劳动能力的、适宜打工的,帮助他们联系打工场所,并给每一位打工人员上意外伤害保险。

根据这些精细划分,五大产业板块应运而生。

双胜村五大产业板块中,“一户一舍一猪”项目灵活,可操作性强,见效快而且效果持久。坚持因户施策,采取了自建自养、帮建自养、帮建代养3种模式,这是专属贫困户的“私人定制”。

提到“一户一舍一猪”,郑立国很兴奋:按照一头母猪一年的产崽次数、产崽数量来看,每户农民养好了猪,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顶得上20亩大苞米的收入”。

胳膊残疾的曲国林,是全村现有的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今年61岁,家中三口人。虽然2019年已经脱了贫,但最近老曲又有了新动作:一栋近40平方米的猪舍建了起来,配套的还有一栋储存饲料的小仓房。

邻居问:“你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消停儿地享受国家政策得了。”听了这话,慢声拉语的老曲说:“这些年全靠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好,这盖猪舍的砖,就是人家工作队帮着给赊来的,咱要干就干好。”

老曲觉得,日子得靠自己过,不能总依赖国家给政府增添负担,要自己想点儿出路。村里和驻村工作队都这么支持,趁自己还能干动,没钱借钱也得干。

同样养猪的脱贫户崔宝玉也告诉记者,从年初到7月,光靠卖猪,家里就增添了1.37万元收入。

在区里、乡里的大力支持下,双胜村结合脱贫工作开展大鹅养殖产业。为每个贫困户免费发放100只鹅雏,通过与贫困户签订大鹅产业扶贫协议书,待贫困户将鹅养得够斤数了,按照协议约定的保护价回收,高效解决大鹅的销售问题。这一项目,预计户增收1500-2000元。

除这两样“活物”,近几年双胜村的绵羊、奶山羊养殖产业也风生水起,户均年收入也能达到3000元。

老话常说,家趁万贯,带毛的不算。养殖产业对市场行情依赖程度很高,一旦行情不好怎么办?

郑立国自信地说:“我们不会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还有其他产业做保障。”

提起其他产业,当首推板蓝根种植项目。

这种用根用叶的药材,是双胜人的挣钱“神器”。

今年全乡种植板蓝根3万多亩,其中双胜村从去年的3000多亩,猛增到今年的7000多亩。

庞忠忱介绍,去年全乡板蓝根大丰收,而且行情好,农户最高卖到每斤12元,一般的价格也就每斤八九元。每亩地采收板蓝根最高可达400斤,平均也能达到350斤,一般的农户种植面积都在10亩以上。

去年脱贫、如今已走上致富路的村民刘春清,去年种了28亩的板蓝根,按每斤8元多卖掉,收入8万多元。见效之后,刘春清更来了精神头儿:“这东西还真来钱儿,这下心里有底、心气儿也高了——还得多种!”

乡领导多方考察,把双胜村村委会的办公场所改建成板蓝根初加工车间。双榆树乡乡长冯小明告诉记者:“这个车间的建设,从资金到政策上都得到了市扶贫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投用后,可带动脱贫户每户年增收5000元以上。不帮这些能干的人致富,咱当干部的能甘心吗?”

除了板蓝根,双榆小米也是“窗户外吹喇叭——名声在外”。

脚下就是科尔沁沙带油砂地,双胜村种小米得天独厚。在2019年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中,双胜村上榜,这“一品”就是双榆小米。

双胜村打造“双榆小米”品牌,采用“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直接带动全村11户贫困户实现增收。村里成立了盛今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小米年销量达15万斤。每年往合作社送粮的贫困户,除了应得的收入外,每户还能领到500元的额外补贴。

双胜村五大产业项目,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长志气。乡、村、工作队种种“硬核”的帮扶措施,不仅提升了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帮助他们顺利脱贫,也正在发挥出强劲的“扶志效应”。

双胜村板蓝根种植从去年的3000多亩,猛增到今年的7000多亩。

好一个“精神”疗法,既治穷病又治心病

光让贫困户挣钱,不是长久脱贫计;扶志要激志,动力才持久。让参与扶贫产业的贫困群众不但在物质上脱贫,还要在精神上脱贫,引导他们从心里喊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双榆树乡以文明积分为抓手,在下辖包括双胜村在内的6个行政村,设立了“乡风文明超市”。

叫超市,但不卖货;商品很多,但给多少钱也不卖。

这里的交易货币,叫“文明”。农户可以通过熟悉政策、组织生活、环境改善等11种活动方式获得积分,然后用积分来换取超市里的“商品”。

双胜村的“乡风文明超市”自运行以来,参与到积分兑换的村民达到3000多人次,兑换商品1000多件,共有近2000人次受益。其中,就包括不少贫困户。相反,谁家要在村里乱倒垃圾、参与赌博、拒绝参加全村的公益活动等,就会相应地被扣分。这样的特殊超市,大大调动了贫困户脱贫的积极性。

为了做好“精神扶贫”,给贫困户打底气、鼓干劲,激励他们尽早实现脱贫,在乡里的大力支持下,双胜村还动员贫困户参与到全乡的扭秧歌大赛中来,引导积极参加公益岗位,让大家参与到致富脱贫、孝老爱心、诚实守信、致富带头、最美农家、脱贫典型户等评选活动中来……通过村民相互之间的鼓励、激励,竞相比干劲、争先进,实现一个典型带动一组人,带动全村人的目的。

在崔宝玉家,记者看到一块写有“最美双榆人脱贫光荣型奖金1000元”的红色奖牌和荣誉证书。

因为什么获此荣誉?

崔宝玉的妻子自豪地笑了:“自己认干,猪、鹅养得好,我们脱贫了,村里奖励我们的!”她还告诉记者,这块牌子对自己、家庭有着特殊的意义,会一直珍藏下去。“今年春天,有一次大风把牌子给刮跑了,我跑了一里多地硬给追了回来。现在一看到这牌子,心里觉着干活挣钱的劲头儿就更足了。”

同样被精神力量支撑站起来的,还有张凤忠。

2013年,46岁的张凤忠突然得了脑梗,硬硬实实的大男人倒下了,本来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2014年,村里了解张凤忠的情况后,把他家纳入低保户,随后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张凤忠会酿酒,拄着拐杖费劲巴力鼓捣了个小酒坊,但因没有执照和品牌而做不大。

驻村工作队队员引导张凤忠:“你这么小打小闹,累够呛也见不到多少钱,老张啊,你就不想想办法?”张凤忠皱着眉头:“办法倒是有。营业执照什么的,你们能帮我办办吗?如果能办下来,我就能干好!”

“咱就等他这句话呢!只有他自己有决心有信心,事儿才能干好干实干长久!”驻村工作队队员姜成家对记者说。酒坊执照不好申办,但驻村工作队队员一趟趟跑有关部门,一次次沟通协调,终于为老张办理了全套证照。2019年,张凤忠正式开办家庭式烧酒小作坊,收入2万多元。

因为身残志坚让村民佩服,张凤忠被双榆树乡评为“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脱贫攻坚创业典型。

“本村没有一个懒汉,我们是人和人比着干,屯和屯比着干”

“现在这村子人好‘比’。你比我富裕,我想比你更富裕;你比我能干,那我就比你更能干!”李京明说,“本村没有一个懒汉,我们是人和人比着干,屯和屯比着干。”

陈长荣,今年59岁,已近花甲之年,却像个壮劳力,一年到头闲不住。

几年前,陈长荣的老伴儿苏桂红患上了糖尿病、脑瘤,他家被划入了贫困户的行列。

勤劳认干、富有志气的陈长荣,有了政府的帮扶,有了政策的支持,现在已经拥有了3间猪舍。早上起来在村里打扫卫生,白天忙活种地、养猪鸡鸭鹅,晚上还要伺候生病的老伴儿。有时,陈长荣还到村里的合作社,或者附近的养蟹场打短工赚钱。

“那你家去年的整体收入有多少?”陈长荣回答:“3万多块。”

“那你为啥这么能干?”陈长荣回答:“党和政府的帮扶助我脱贫了,我就得好好干,不能给咱共产党抹黑呀!”

陈长荣的老伴儿起码还能做做饭,照顾照顾自己,而双胜村52岁的胡续君,脱贫前家里情况更糟糕。家里家外全靠他一人操持,生活重压之下,让他比同龄人显老。

“爱人有病啦,做了开颅手术,双目失明。地也种不了那么多啦。”

胡续君对此是真犯愁:光老伴儿一个人得病就够呛了,自己还患上了心脏病,家里拉下了15万元债务。胡续君家的困难,也让乡里、村里惦记着。

双榆树乡党委副书记李晶莹,是胡续君家的帮扶责任人。李晶莹告诉记者,胡续君家被划入贫困户家庭后,乡里给盖了60平方米的标准房,考虑到他爱人失明的特殊情况,还为他家安装了坐便马桶。

胡续君养起了猪鸭鹅,种起了板蓝根……一个人养家,年收入也达到了3万多元。“去年种了20亩板蓝根,再给20亩地我也能干!”自己努力,干部助力,艰难生活的大山还是没有压倒老胡,反而让这位瘦弱的汉子更加坚强挺立。

如果说胡续君是“内外一肩挑”的男人,那么尤维春就是“外内一肩挑”的女人。

见到尤维春时,她笑盈盈地给记者介绍“一户一猪一舍”带来的可观收入:“前阵子,一窝下了6个猪崽子,一下子就卖了几千块钱,下一窝就在这个月。”

14年前,尤维春老伴儿得了场大病去世了。女儿随后患上了抑郁症,一犯病见啥砸啥;儿子也还小,真是不知道该怎么拉扯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尤维春说,最困难的时候也想到了党和政府,要是帮帮我渡过这个大难关该多好。

期待很快变成了现实。驻村工作队来了,种地、养殖、政策扶持,再加上自己也勤快,感觉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今年已经58岁的尤维春,农忙时给人铲地,一天能挣100元。“还能铲两年。以后力气小了干活慢了,给八十我也干!”尤维春依旧笑着。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

这口“气”,来自全市的鼓励勉励。

去年5月,市委书记韩立华到大同区调研时鼓励,以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今年6月,市委副书记、市长何忠华视察风灾灾情,在双榆树乡召开座谈会上勉励,绝不能因灾情影响脱贫攻坚、农业生产等重点任务。

这口“气”,来自扶贫干部的尽心尽力。

大同区委、区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双榆树乡领导班子早将128户贫困户的情况烂熟于心,并且一直在研究,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不从事重体力劳动也能致富;驻双胜村工作队,一年近300天坚持驻扎在生活条件有限的农村……

这口“气”,来自农民的自立自强。

陈长荣还要多养几头猪;尤维春还要多铲几天地;胡续君还要多种些板蓝根;孙明春还要多养几只羊……

上下一口气,脱贫“一口气”,双榆树乡去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接下来,双榆树乡党委、乡政府将带领包括双胜村在内的下辖村庄,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各项要求部署,坚持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以“志气”为核,激发群众致富发展的持久动力,与全区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正契合今年8月5日韩立华在大同区调研时强调的:以钉钉子精神不断实现富民强区新变化、新进展、新突破,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的“大同样板”!

凉风渐起,金秋将至。站在双胜村口极目望去,田野广袤,树木成行,鸭鹅欢叫,渔舟唱晚,牛羊归矣。条条水泥大路在夕阳下泛着金光,把这偏远村庄带向希望的远方……

这个小村的励志故事,过去很精彩,将来必将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