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辉:“晴耕雨读”的乡风也是生产力

有“荆州博士第一村”之称的松滋市姜家岭,村民们“不比做屋,只比读书”。全村仅282户1058人,这些年考出了11个博士、32个硕士、108个本科生,成为一道独特文化景观。(6月22日《湖北日报》)

现下,一些农村地区还存在一定的攀比之风。姜家岭的不同之处在于,家家户户都以子女学业有成为荣,比的不是物质多寡,而是一种“晴耕雨读”的精气神。在漫长农耕文明中形成的耕读之风,曾赋予很多地方不凡的精神气质——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晴耕雨读”既可学做人、也可学谋生。今天,时代已然不同,社会更加丰富、价值更加多元,但赓续“晴耕雨读”的好乡风,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好乡风不仅是一地乡土文明的基础,是一个地方的居民拥有良好精神面貌的保证,也与一地民生是否兴旺发达有着密切关联。乡村振兴不振兴,也要看乡风好不好。姜家岭“20年来没有一个学生辍学”“全村没有一个贫困户,成了远近闻名的省级生态村、文明村”。好乡风,也能影响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方的未来和发展。

好乡风的形成有的与历史积淀有关,根本还在于后天培育。姜家岭的好乡风,也是当地通过文化宣传、价值引导、制度安排等慢慢积累而成的。一二十年前,为了遏制攀比盖房之风,村里把“不比做屋,只比读书”的标语贴满全村各组,村干部大会小会上宣讲“执政目标”:用20年时间,每家培养一名大学生。给困难学子提供帮助,让大学生假期回乡义务辅导,对学业有成者给予隆重表彰,以走出去的博士生、硕士生为榜样,激发村民的教育投入积极性……移风易俗不可能一蹴而就,润物无声中自见精神。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荆州博士第一村”正是把好乡风转化成了现实生产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发出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