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电视问政聚焦惠企政策落实—— 好政策还需易落地

为疫情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符合申报条件,却因没及时接到通知而错过申报时间;明明被纳入纾困专项资金名单,却依然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

5月8日,2020年首场武汉电视问政开播,系列短篇曝光多个惠企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引人深思。

防疫企业申报时“被丢下”

胡女士的物资公司位于武昌区,疫情期间,为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设供应了价值500多万元的钢材。3月下旬,她从公司对口银行业务经理那里得知,为疫情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可申请低利率贷款。但当胡女士前后找多个单位把手续办完后,却错过了上报时间。

胡女士希望申报的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2月17日,武汉市发改委在官方网站发布《关于上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的通知》,列入名单的企业将享受优惠贷款。该文件落款是2月15日,文内要求各区上报名单的时间是2月16日中午12时之前。

“我们辖区的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有915家,我们一家一家地打电话通知、对接,达到90%以上。”武昌区发改局表示,这项惠企政策从2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3月份,加上增补,该区总共上报了5批、40多家企业。

符合申报条件,却没有得到及时通知。胡女士坦言,按照公司年销售额来算,应属于大企业,但是按照人员来算,又只能算中型企业,不知是否因此在通知过程中被遗漏?“现在公司每月仅人员工资和利息,就要花100多万元,订单少、开销大,希望能够享受到这项惠企政策。”

武汉大学中国新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罗知教授认为,以往,政府部门关注大企业、大项目较多,对中小企业关注不够。疫情期间,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更差,理应获得政府部门的更多关注。此外,应打通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通过大数据掌握企业发展情况,精准推送惠企信息。各个辖区也应定期对本区企业进行拉网排查,避免有企业“应享未享”。

进了名单却仍难以贷款

与胡女士不同,高先生是惠企政策申报成功,却享受不到实际利好。

高先生经营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受疫情影响,急需流动资金。得知政府出台惠企政策里有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资金,2月27日,他向江岸区经信局提出了申请。

直到4月5日,因多家银行来电,高先生才获悉自己的公司已被纳入首批纾困专项资金名单。为此,公司对照条款准备了相应材料,并提出贷款申请,计划贷款100万元。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高先生被银行告知,该公司想获得信用贷款,基本不可能,只能抵押贷款。

高先生的公司拥有2项自主知识产权发明,35项实用新型自主知识产权,复工复产后,不少经销商上门寻求合作。但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公司流动资金不足,导致目前5台设备只开启1台,复工复产率只有去年同期的30%。高先生无奈地表示,并没有感到因被纳入纾困专项资金名单,而对获得贷款有所帮助。

罗知教授认为,银行是商业性盈利机构,天然地趋利避害、规避风险。不能寄希望于商业银行替企业承担经营风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应由政府进行风险兜底,银行则应该通过减息等方式给企业让利。此外,还可将纾困资金注入到互联网银行,通过互联网银行的大数据降低信息不对称,更好地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