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90后医务工作者:到了挑担子年纪,就要把担子挑好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中)在中部战区总医院发热门诊采访27岁的护士葛武妮(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泉 摄)

90后护士周青正在为患者喂食。 (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提供)

90后医生吴豪(右)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 (中部战区总医院提供)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婧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跟访、对话在抗疫战斗中成长的同龄人。

勇挑重任,独当一面——

ICU护理组长“临危受命”

3月14日23时,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7楼重症病区护理组组长许燕子匆匆来到医院,比她原定值班时间早到1个多小时。

换上防护装备,她马不停蹄跑到9楼。

“9楼病房有个做血液透析的病人,要加一个血液灌流器,他们遇到了些困难,过来支援下。”许燕子接到求助电话。

查看病人体征、血液透析管路设备,许燕子发现血液灌流器与已有管路并不匹配。

“首先要制作一个转化器,既要满足两端连接的紧密性,也要保证它的无菌性。”许燕子赶紧回到7楼科室寻找制作材料。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匹配、实验、无菌消毒,她选用1毫升的注射器作为转换器。其间,作为7楼重症病区护理组组长,她还不时接到本病区护士的求助信息,帮助协调物资设备、安抚患者情绪。

零点50分左右,许燕子带着转换器又来到9楼。

在观察病人身体情况良好、管道没有凝血时,她小心翼翼地找到可以加灌流器的管道,通过回血、管道夹闭、排气、无菌操作、引血等一系列流程,完成了这一诊疗技术。

“我是床边血液透析专科护士,这个时候需要我,我必须顶上去。”许燕子说。

凌晨2时左右,许燕子再次返回9楼查看,机器运转正常,病人体征良好。

凌晨3时许,病人血液灌流完成,许燕子协助护士将透析机取下。

直到这时,她才长松一口气,回到7楼继续她的当值工作。

不惧危险,努力向前——

“插管穿刺突击队”打硬仗

28岁的李麟、30岁的吴豪是中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医生,也是医院“插管穿刺突击队”成员。

3月16日,采访他们时,李麟处于24小时随时待命状态。一旦接到危重患者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穿刺手术任务,就要立即穿上防护装备,投入战斗。

“与患者头部最近距离不到10厘米,隔着面屏基本上是脸贴脸。”李麟讲述手术时的情形。

气管插管环节,患者会因外部刺激喷射出带病毒的气体,医护人员随时有被感染的危险。

“我们都经过专业训练,只要防护得当,不怕!”吴豪说,他们担心的不是危险,是没有快准稳地进行插管穿刺。

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正压头套,还有三层手套,时间久了护目镜也极易起雾,这对开展救治是极大考验。

吴豪回忆他与突击队队长、麻醉科室副主任甘国胜对一位85岁爹爹的穿刺手术,“老人患有脑梗、高血压等基础病,如果因疼痛刺激引发脑出血,后果不堪设想,再加上爹爹因关节炎头颈项僵硬,无法偏向一侧进行手术。这就需要医生技术过硬,尽量减少患者痛苦,也降低医生在高污染区的暴露时间。”

最终,他们决定选择风险较低的高位颈内静脉穿刺。

吴豪默默做了几种预案,然后开始消毒、铺巾、局部麻醉、皮丘注射,所有动作一气呵成。

“手术途中,患者剧烈咳嗽。为保护护士,甘主任自己担起护士工作,让年轻小护士离开病房。”吴豪说,他看到了长辈对年轻人的爱护。

“参加突击队真不害怕吗?”记者问。

吴豪的爱人已有8个月身孕,李麟的孩子刚满3个月。

“抢救患者是第一位的,到了该挑担子的年纪就要把担子挑好,危险的事情总要有人做。”李麟说,最多的一天,他做了7次插管穿刺手术。

悉心关爱,仁心闪耀——

病房里护士用爱付出,病房外患者用心感谢

3月14日20时许,28岁的管床护士吴最穿好防护服,来到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重症病房。

接下来的4个小时,她要照顾102岁的张奶奶、81岁的刘爷爷。

吴最介绍,张奶奶有意识,但年纪大无法用言语交流,要靠她的身体小动作判断。刘爹爹有老年痴呆,随时需要人陪伴。

20时30分,她看见张奶奶眉头微皱、面露不适。她用手探了探老人的尿不湿,随即开始帮老人清理大小便、换尿不湿。

“老人年纪太大了,不敢太用力翻动她。”吴最小心翼翼地一点点挪动老人,清理完左边,再换到右边。

收拾干净了,吴最开始用注射器给老人喂营养液,“张奶奶刚开始不张嘴,现在越来越配合我们了。”

21时,刘爷爷不停地喊“护士,护士”,嚷着要吃饭。

“您才吃过饭,您忘记啦?这里还有饼干,我喂您。”吴最说。

“你喜欢我吗?嫌我烦吗?”爷爷接着问。

“我们都喜欢你,希望你多吃饭,身体健健康康。”

每隔10多分钟,吴最都会过来看看爷爷的情况,陪爷爷聊几句。

4个小时,吴最给爷爷换了3次尿不湿,到爷爷床边来来回回10多趟。

“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也要关心他们的心理状况。”在中部战区总医院,29岁的护士周青和韩钰也深有同感。

每次患者和家人视频时,韩钰都会主动上前聊两句,让患者家人安心。

“今天,63岁的陈奶奶说,我们在家里都是父母的宝贝,现在却给她端屎端尿,还给她带水果零食,照顾得比她儿女都细致。我哭了,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周青在日记里写道。

如今,周青护理的一位大姐已出院,她们相约疫情结束一起吃饭逛街;一位93岁的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爷爷出院时说,“我常常不记得我自己,但我会记得你,疫情结束会回来看你。”

记者手记

战斗中成长

□ 王婧

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三分之一是90后。

身为90后,采访同龄人,我的心一直深受震撼。

成长,有时候很漫长,有时候又在一瞬间。

接过时代交付的接力棒,他们在战斗中成长。

他们能吃苦。中部战区总医院27岁医生张端阳曾每天背着15公斤重的消毒药水,四处消杀;26岁的黄石市中心医院护士万婷,在一线连续奋战40余天,从不喊苦喊累。

他们有担当。90后宜昌市夷陵区黄花镇医院护士周余誓言“疫情不散、婚礼不办”;30岁武汉儿童医院呼吸内科护师李力主动担起核酸检测工作,在防护服上画卡通图案,是孩子们眼中的“蝴蝶阿姨”。

他们有信仰。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28岁的江承欢、27岁的张小倩,火线递交入党申请书;同济医院中法院区28岁医师周亚群,主动担起为患者气管插管的工作。

他们都是人生第一次面对如此大的疫情,似乎一夜长大。

同为90后,他们的行动一次次感召我: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