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霞: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它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深入学习和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断,深刻认识和切实把握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学懂弄通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朝着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等重要内容,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必须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和根本要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最根本的执政理念。

(一)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2012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大刚刚落幕,习近平率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同时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郑重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这个重大的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1](P4)。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告诫全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重申“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2]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指出:“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3]“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5]“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发展作为奋斗目标。”[6] 他强调,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这是因为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曾经有一个入木三分的比喻,道出了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他说,国民党也需要老百姓,也讲“爱民”。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古代还是现在,剥削阶级的生活都离不了老百姓。他们讲“爱民”是为了剥削,为了从老百姓身上榨取东西,这同喂牛差不多。喂牛做什么?牛耕田之外,还有一种用场,就是能挤奶。剥削阶级的“爱民”同爱牛差不多。“我们不同,我们自己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我们的党是人民的代表,我们要使人民觉悟,使人民团结起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同国民党是对立的,一个要人民,一个脱离人民。”[7](P57-58)

习近平指出,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一定要做好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全党和每一个党员都要忠诚于人民,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要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心里始终装着父老乡亲,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面向未来,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永远坚持同人民在一起,紧紧依靠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为了人民干事创业,依靠人民干事创业。他强调,我们要时刻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切实守住初心。

(二)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这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作出的新概括。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8]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尽管大都打着为民的旗号,特别是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宣扬自己的理论是什么代表全民的利益的理论,具有所谓“普世价值”,但在本质上都是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从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公开申明“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同时强调“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9](P411、413)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旗帜鲜明地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第一个党纲,就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10]。由此可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表明,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毛泽东在讲到共产党员的个性与党性关系的时候曾经指出,对全党来说,“党性就是普遍性……党性是共同的性质、普遍的性质,全党每一个人都有的性质。比如讲政策上的统一,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的纲领以及各部分的纲领、整风、生产等,应在这项原则上,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这是共同的”[11](P340)。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就是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只有坚持党性、站在党的立场上,才能更好、更全面反映人民愿望,体现人民性。

(三)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和深刻认识,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根本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他们强调:“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12](P158、159)这就是说,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就在于,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发展史,也就是人类为满足自己物质生活资料需要的生产发展史。因此,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不但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而且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

 纵观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13]“中国发展成就归结到一点,就是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日益改善。”[14]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要的是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深知,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仍然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我们要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努力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根本保证。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本质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5](P287)他还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6](P320)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7](P1031)“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18](P790)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才能真正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无往而不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告诫全党,要牢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始终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强调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要真正同人民结合起来。他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19](P314)他还说,必须明白,是伟大的中国人民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历史是人民书写的,时代是人民雕塑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人民是党和国家坚不可摧的根基,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能够长期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砥砺前行的根本力量。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他强调,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面向未来,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继续创造更加辉煌的历史伟业。正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20]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这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

习近平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21]人民的心声、心愿、心念就是民心,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既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民心始终是我们党最深厚的执政之基。增强人民群众对党中央的信心、信任和信赖,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成就。我们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就是人民立场,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在这个问题上,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纠正政治虚无主义倾向。他强调,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

我们党和人民政权来自人民,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习近平指出,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我们每一个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不论做何种工作,说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定位,什么时候都不能含糊、不能淡化。要牢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使全体人民都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建设祖国的美好未来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中去。

(三)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评价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领导和推动真理标准大讨论,根据实践标准进行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邓小平又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强调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这一标准,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是人民利益标准。对这一标准的一个更通俗生动、大家耳熟能详的表述就是,我们的工作做得对不对、好不好,根本的衡量尺度,就是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以让人民满意作为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他反复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2]“人民始终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23]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任何政党都是如此,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习近平还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24]“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25]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一定要把解决了多少问题、人民群众对问题解决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改革成效的标准,要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怀着强烈的为民情结,察民情、接地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一)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问题,本质上就是社会成员基于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的分配方式,所实现的一种对财富即消费资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活资料)的占有状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由于受到共产主义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和社会文化条件的制约,其达到的程度又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由相对走向绝对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将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即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又将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由于它“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所以,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26](P363)。就是说,在这个阶段,社会实行的是按劳分配的原则,也就是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在这里人们享有的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因为平等就在于仅仅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而把劳动者的其他一切都撇开了,所以就它的内容来讲,它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所以人们对消费资料需求的满足,还是有限的、相对的。

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7](P364-365)到那时,“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28](P222),“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29](P308)。恩格斯还结合《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进一步阐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30](P570)这就是说,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是人类社会所要达到的真正的理想状态。

(二)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提出了我国发展富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他指出,我们已经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虽然我们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但是,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他还强调,“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31](P495、496)。正是基于这个初心和恒心,我们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骄人成绩,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出发,多次提出和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他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2](P364)他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3](P373)“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34](P172)他还指出,“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5](P373)。邓小平这些重要思想,指明了改革开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正确方向,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大政方针和正确途径的基础。江泽民指出:我们“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来统一全党的认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36](P466)胡锦涛也强调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37](P624)。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表明,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三)民生是最大的政治

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党带领人民走上了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实现共同富裕,归根到底就是要解决民生问题,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都能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38]他强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39]“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40]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在改革和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力求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努力在改革和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41]。

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是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和关键环节。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42]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要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集中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要准确把握脱贫攻坚标准和正确方向,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强化作风建设,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不忘初心,咬定目标,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最终靠的是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探索和艰苦奋斗,我们党在实践中形成了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推动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升。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的伟大飞跃。“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43]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没有发展,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发展是基础,发展才是社会主义,“要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44]。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实现共享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45]。

习近平指出,实现共同富裕,让13亿多人都过上好日子,还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这是基于对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清醒认识的科学论断,也是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的正确指引。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谋划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依据。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展开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必须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坚持实施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的重要方针,坚持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去完成一个个阶段性目标。既不超越阶段,也要有所作为,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方法

(一)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

习近平指出,“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46]坚持群众路线,彰显了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了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后来又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条路线,说到底就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路线,也就是要使我们党和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正是有了这条路线,我们党才能够真正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领导人民胜利地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伟业。

(二)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坚持群众路线,核心的问题是党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中国共产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是靠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起家,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最根本的历史经验。

习近平告诫全党,要时刻牢记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如果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他经常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警示全党,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他多次强调“知政失者在草野”,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要时刻牢记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党和人民做事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每个党员和干部都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自觉把权力行使的过程作为为人民服务的过程,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做到为民用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这样才能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方法

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运用群众观点所形成的领导工作的正确方法,就是将群众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又到群众中宣传解释,将决策化为群众的行动,并在群众实践中检验这些决策是否正确。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指出,坚持走群众路线,绝不是喊喊口号走走过场,而是要诚心诚意、实打实做。“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要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47]我们要善于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善于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使作出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充分体现民心民意。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必须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习近平指出,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也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强调:“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想出来的点子、举措、方案符合实际情况。”[4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虽然现在通讯手段越来越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都不能代替领导干部亲力亲为的调查研究。搞调查研究,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使各项工作更接地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深入乡镇、街道、社区、农村、企业、部队、学校,足迹走遍全国,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进行调查研究,是卓越非凡的实践者,为全党树立了调查研究工作的光辉典范。

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善于通过网络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这样我们就能够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凝聚共识,网上网下互动,形成同心圆,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49]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知行合一观和实事求是

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生动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知行合一观的丰富和发展。知行合一观,是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的思想精华。明朝心学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真知与笃行合二而一。但是这种知行合一观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的。毛泽东的《实践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阐明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行合一观,丰富和发展了对认识发生和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高度重视“知行合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结合党的中心任务和实际工作多次阐明“知行合一”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如,他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50]他强调:“集中教育活动需要提高认识,更需要付诸行动,以新的思想认识推动实践,又以新的实践深化思想认识。”[51]又如,他结合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52]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53]。在对外国际关系活动中,他向世界宣示,中国人历来讲“知行合一”,说到做到,强调要把思想转化成为行动,等等。这些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知行合一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知行合一观,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习近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54]坚持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践行知行合一,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内容。说到底,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定不移走好走稳自己的路。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们既不能罔顾国情、东施效颦,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更不能超越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要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时代特色。习近平强调,我们不但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掌握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而且要向实践学习,在干中学习。他曾多次举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的例子,警示广大干部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他强调要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坚持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实干家。这样,我们就能够在日趋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不畏浮云遮望眼,既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具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去争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更大的胜利。

(石云霞,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