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抗疫 挣脱无所事事

疫情发生后,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变化,“居家抗疫”成为常态。呆在家的日子里,时间突然多出来很多,以前日常生活中偶尔出现的“小拖延”,如今变得越来越普遍。有人感慨无所事事,在刷手机中一天就过去了,晚上睡觉时又感觉有负罪感,就这样在自责中迎来了新的一天。如此这般,一天又一天。

理清三个关系

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专家服务队成员、中南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严亮建议,在这段特殊时期理清三个关系,有助于增强自律,充实生活。

第一步:理清你和时间的关系。网上曾有一个讨论:疫情过后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有人说好好呼吸新鲜空气,有人说去吃美食,有人说去见想见的人……而这些,正是疫情发生前我们习以为常的时光。

对所拥有的习以为常,对未拥有的更加关注,这是人类的天性。我们可以提醒自己:是选择活在每段时光之外,还是活在当下?

第二步:理清你和自己的关系。当时间基本由自己掌握,当你的生活停了下来,当你平静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你感受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

当疫情过去,你会希望自己的生活有改变吗?如果答案为否,说明你已经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答案为是,那你也有了一个改变的契机。

第三步:理清你和目标的关系。当内心安定,目标明确,环境封闭,人的潜力会有多大?1830年,俄国文学家普希金因为疫情被封闭在小村庄鲍尔金诺,在接下来的一个秋天里,他完成一系列高质量的创作。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鲍尔金诺之秋”。

目标明确,内心清晰,一方面可以让你从焦虑中抽离出来,平静安定;另一方面可以让你进入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收获幸福。

重建生活秩序

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专家服务队成员、武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李茜分析,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了从外界获得认可,获得快乐,当缺乏了外界刺激,需要与自己的内在相处时,我们反而“无所适从”。

她建议,首先要用合理的作息重建生活的秩序感。混乱的状态会加重内心不安,有序的生活可获得安定感。用合理作息规划每一天,改变无所事事的状态。

其次,用积极认知重建自我价值感。重新审视居家隔离的积极意义。居家隔离是对自己、家人最好的保护和对社会作出的力所能及的贡献;居家隔离也是难得的与自我对话、审视自我、预见未来的机会。列出清单,行动起来,完成一些过去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做的事情。

再次,家庭系统此时发挥强大的支持作用,为家人做一顿美食,回忆美好旧时光,一起进行家庭大扫除,都会带给我们来自家庭的温暖和爱的力量。

【温馨提示】

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组建的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专家服务队心理援助热线4007-027-520每天9:00-21:00可以拨打,也可在微信“武汉微邻里”公众号“心理辅导”上留言咨询。

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4009678920、010-67440033、027-59427263也已开通。有任何心理不适,不要害怕,专家们为您做好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