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的黎明静悄悄——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援湖北医疗队工作日记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八点交接班是医护人员的常规,新的一天从晨曦中拉开帷幕。

清晨武汉的城市面孔

早春的凌晨6点,曙光还未到达,城市尚未苏醒。九江学院附属医院驰援湖北医疗队的驻地宾馆,一些楼层的灯隐隐亮起。窗内人影晃动,医疗队的早班人员已经整装待发。窗外,城市街道的路灯璀璨如星辰。

6:20左右,值夜班的护士们已经进入战斗状态。她们要对病区环境进行消毒,做好病区通风,这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还要对仪器设备进行消毒擦拭,为白班护士备好待用,此外还要协助患者完成一些生活护理,例如洗脸、刷牙、协助大小便。帮助行动不便的患者打开水,让患者尽量卧床休息,减少走动。每天都会有新入患者,她们一早便要完成给患者抽血、测温、测血压的工作。

早交班时间是在8点,严格的穿防护服、隔离衣、两层口罩、三层手套、护目镜程序需要半小时,其中的要领不能有半点马虎。还有一些交班准备事务需要安排妥当,早班人员需在7点之前动身。但驻地的早餐要在7点半以后方能送达宾馆,一块冷面包、泡面和牛奶是他们的早餐,有的队员拎着面包上了576路专用班车。迎着风,空气中有种渗透到骨子里的冷,街道空无一人,武昌的居民楼端坐在晨昏线中零零散散地亮着灯火。

晨辉点亮的背影

白色铠甲着身,晨光从遥远的天际奔涌而来,为它打亮光彩。穿戴完毕的战士,整齐步进隔离病房。清一色的隔离衣下,他们此时没有性别之分,没有老幼之别,他们的背影里,是一样的勇敢和坚强。

穿戴着严密的防护服,人的感官都被封锁在密闭的“套子”内,尤其触觉因多层手套变得迟钝,视觉因护目镜的雾气而受阻挡。病区内有较多中老年患者,他们血管条件不太好,正常情况下给他们打针都会比较难,而现在光定位都要花费好些时间,弯腰屏息细致摸索对憋闷在防护服里的护士是一种考验。“不能急,既要尽可能“一针见血”减少患者的痛苦,又要保护自己没有职业暴露。”一位护士说道。

身体与心理的护佑

对于医生,交接班同样是每天的必做功课,而对于新冠肺炎患者,交班内容则更加详细。这批患者大多会合并有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有时还会出现新冠肺炎的并发症。所以,晨会交班在这个由不同学科医生组成的团队里,常常就会变成一场多学科联合讨论会。

为错开隔离病区护理人员的出入区高峰,医生们会在清洁区医生办公室初步完成交接班,随后他们再进入隔离病区例行查房。呼吸科童建林主任说:“查房时,每一个细节都要关注,包括患者的每天病情、检查结果更新、用药情况、基础疾病状态、心理状态等,医生们需要保证有足够的细心、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此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新冠病毒对人体不只是单方面的身体摧残,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影响不可忽略,而这些更考验队员的洞察和沟通能力。

医疗队很快注意到,在这批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有的人已被隔离了很长时间,有的是全家感染,有的已经有家人病故,焦虑、抑郁、悲伤、牵挂……他们的心理状态更为复杂,心理健康问题也较明显。为了舒缓他们心理的压力,除了针对病情的治疗,医疗队还需花费更多时间去抚平他们的内心创伤。

高风险的咽试子采样

新冠肺炎的确诊,必须通过咽拭子标本。但一个张嘴的动作,哈气或咳嗽,都会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气溶胶,这是采集者必须面对的风险。在接管隔离病区的第二天,童建林主任、王细金主任、付书彩医生完成了11名患者的咽拭子采集操作,其中有的患者已经持续1个月4次核酸检测呈阳性。采集时,防护服的紧束,口罩的憋闷,他们需要全神贯注,不敢用力呼吸,每次这项工作结束从病房走出,大家都会忍不住长舒一口气。

这样的清晨在医护团队的每一天上演。他们大多不能按点吃饭,按时休息。他们是驰援湖北医疗队伍中的平凡一支,却在平凡中践行非凡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