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 | 武汉战“疫”采访录:戴着起雾的护目镜,她们也能“一针见血”

“才来了10多天,感觉自己变了一个人,做事情总想着慢一点。”2月29日,王弦对记者说,她认为自己比刚到武汉时更加稳重了,连语速都慢了不少。

王弦,28岁。贵州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师。

“我是急性子,但是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想快也快不起来。”王弦笑着说,自从进了舱,她觉得“慢”是最重要的关键词,“我们静脉注射组更是快不得”。

通常,静脉注射扎针需要先用眼睛看,看到患者的血管;再用手摸,摸血管的轮廓;最后扎针。优秀的护理人员在扎针时能做到“一针见血”。

“戴着起雾的护目镜,隔着面屏,还戴着三层手套,只有慢下来,才能准确地实现‘一针见血’,还好,我经手的病人都是一次成功。”王弦说,随后,她又补充道,“我们队自从进舱以来,所有队员都没让病人受过第二针的苦。”

王弦与患者在日海方舱医院合影

王弦戴着框架眼镜显得有点乖萌,交谈中的她让人感觉比实际年龄更稳重。之前,她是选出的第一批准备进入日海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

由于指挥部的整体安排有变,贵州第五批援鄂医疗队临时转战江汉方舱医院和武昌方舱医院,王弦受命成为新建的静脉注射组成员。她说,自己很荣幸,这是对自己的认可,“虽然有点小傲娇,但是内心还是挺平静。”

出发武汉前,王弦处于随时待命状态。王弦很宅也很佛系,一下班就把手机调到震动,睡觉时甚至直接关机,“现在24小时开机,而且经常不自觉地去看手机,生怕错过一点救治病人的消息,感觉都有点强迫症了。”

虽然是独生女,但父母并不会惯着她,“从小到大,我做的任何决定,只要不违反原则,父母都会支持,这次也一样。”

2月15日晚,从贵阳出发前,她给父亲发了信息:“我去武汉了,今晚的飞机。”

父亲回复:“注意安全。”王弦知道,言语越简单,感情越复杂。

王弦的生活照

来到武汉后,她每天都会给父母报平安。王弦说,母亲是一个很随性的人,但是这几天,母亲和她联系的方式都变了。

“妈妈不喜欢打字,以前我们经常是打电话联系,或者直接开微信视频。现在,感觉她小心翼翼的。”到了武汉后,母亲每次联系她,都是先发文字:“在忙什么?”“忙完了么?”确定女儿不忙后,再打电话。

而王弦每天工作完成后也会准时发信息报平安。“我说自己一切都好,武汉这座城市也还好,就是太冷清。”

因为怕父母担心,所以大多数时候都是报喜不报忧,“说了他们也是瞎担心。不如多聊聊每天吃什么。”王弦说话时,总是带着笑容。

2月19日,从日海方舱医院熟悉环境回来后,贵州医疗队收到了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邸铁涛老师制作的方舱内部线路图。

王弦说自己是路痴,刚开始有点懵,有种玩密室逃脱的感觉,后来没事就念着进出驻地的注意事项,穿戴防护服的流程,要么就是一遍遍地看地图,想象方舱医院的环境,“我现在闭着眼睛都能走出去。”她笑着说。

“很想吃火锅。”王弦说,疫情结束回到贵阳后,一定要大吃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