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全:毛主席与王平将军二三事

1946年3月,我和同学南秉堃一起赴延安,中途道路被封锁,遂转至晋察冀军区,留在司令部的秘书科当誉写员。期间遇到了我们河北老乡杨顺国,他是军区政委王平的警卫员。我平时除了刻钢板、印文件等誉写工作,还要经常给首长递送文件,时间长了也就认识了王平政委。他见我和杨顺国很熟悉,对我也格外热情,在小餐厅吃饭或闲暇就摆手招呼:“小全,过来过来。”于是我们就坐在一起拉家常,他很是平易、随和。就这样,解放战争那几年,使我对王平将军有了一些比较亲密的接触和了解。 

毛主席为他改名字 

王平参加革命初期叫王惟允。当时的连长余均是广东人,每次连队点名他都将王惟允喊成“王翁翁”,不知道是余连长不认识“惟允”这两个字,还是由于广东口音,反正每次喊“王翁翁”时王平就知道是喊自己,大家也知道是在喊他,随即便是哄堂大笑,闹得大家都不好意思,王平的心里也很不得劲儿。于是余连长和王平商量要改个好听的名字。王平心想自己识字不多,名字不能太复杂,要简单好记,于是就改名叫王明。 

1936年12月下旬,王平从红军大学毕业,准备到新的岗位上任,这时毛主席找他与贺晋年谈话。交代完任务后,毛主席见王平欲言又止,就问他:“有什么困难吗?”王平站起来说:“我想改名字。”毛主席听后风趣地说:“叫王明,这个名字很好嘛,国际代表啊!”王平见毛主席这么开玩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正因为别人老是这样拿我开玩笑,所以我要改名字。”“那好吧!”毛主席当即同意,并顺手从笔架上拿起毛笔,在一张宣纸上笔走龙蛇地写出:“命令,贺晋年任27军军长,王平任27军政委。”从此,王明正式改名王平。 

掩护毛主席脱险 

王平多年在中央警卫团工作。在第3次渡过赤水河后,中央红军到了河西,以红一军团一部向四川的古蔺、叙永方向前进,佯装逼近长江,把敌军调到赤水河以西来。一天急行军时,红3军团11团抄近道却走错了路,翻过山正遇上军委直属队的队伍。这时毛主席拄着棍子走上前来对王平说:“王大个子,你们来得正好,先停住,不要走,我给你们一个任务。据侦查员报告,山沟那边有敌军一个师要来袭击中央纵队,我正愁无兵可用,你们立即过去堵截,掩护中央和军委机关通过,红5军团上来以后接替你们。”“是!”王平向毛主席庄重地敬了个礼,转身准备走开。“等一下!”毛主席赶忙叫住王平,补充道:“你们先去执行任务,我负责通知老彭(彭德怀)。”事不宜迟,王平率11团立即赶到指定地点,爬上山顶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敌人就上来了。事关党中央安全的天大责任,全团指战员拼命抗击,一直打到红5军团上来,移交阵地后,红11团才去追赶红3军团大部队。 

红军时期,王平长期担任红11团政委。在他的领导下,红11团以敢打恶仗、险仗、硬仗而著称。第5次反围剿时,在广昌保卫战中,敌军凭借优势兵力将我军压缩到广昌城里,并突破我军防御阵地,冲到指挥部附近。在这危急时刻,作为红3军团预备队的红11团奉命反击。王平带领队伍冒着敌机的轮番轰炸扫射,前仆后继,勇猛拼杀,在打到部队两个营大多数同志牺牲,队伍只剩下二三十人的情况下,他身先士卒,指挥部队顽强战斗,终于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保证了红军指挥部安全脱险。 

红11团在长征途中一直担任红3军团的前卫和后卫,还参加了突破国民党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和夺占娄山关、保卫遵义城等重要战役、战斗,安全地掩护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强攻大渡河、抢占泸定桥 

1935年5月23日,王平受命当日深夜率红11团强攻大渡河,抢占泸定桥。他事先挑选出熊上林、罗会明、刘长发、张成球、郭世基、张表克这些连排班长,以及肖桂兰、张桂成、朱祥云、肖汉尧、谢良明、丁流民、陈万青、王华停、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为战斗员,他亲率这17人抢占泸定桥,强攻大渡河,占领娄山关。 

1935年8月中旬,毛尔盖会议后红军向茫茫大草原行进。行军速度越来越慢,饥饿、疲劳时刻袭击着红军,许多同志走着走着就倒下去再也起不来了。有个小通信员饿得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实在走不动了就在地上爬。他说我多爬一步,就离革命胜利目标近了一步。王平真想把他带出草地,看他走不动了就赶紧把他扶上马。结果一扶,小通信员就倒在了王平的怀里没气了,王平心里难过极了。 

长征过草地,王平率兵一营,急行军70余里,刚过了一条河,彭德怀命令王平率部回返,收容掉队的红军指战员。及至河边,举目远眺,人影绰绰。走近一看,那些指战员或坐或躺,或卧或跪,或搂或抱,或背靠背,或肩挨肩,各种姿态都有。上前大声呼叫,对方不应,近摇不动,再仔细察看,数百人全部牺牲了。只有一个小红军尚有气息,王平便抱小红军回,小红军中途也断气身亡。这个悲壮惨烈的场面令王平刻骨铭心,终生不忘。直到60年后的1996年3月26日,王平将军言及此事,依然痛心得老泪纵横,哽咽不已,令闻者无不唏嘘、长叹。 

意味深长的人生细节 

王平将军在抗日战争后期、解放战争期间,以及晋察冀时期,工作一直特别忙,每次重要战役他都要带领部队战斗在最艰苦的战场。然而,战事再紧,教育子女他却毫不含糊,这期间有一件最令人敬仰、感动的事情。那时王平的三个孩子还都没长大成人,大女儿克丽、二女儿克忠、三儿子克光都是少年儿童。每当王平出征上战场的时候,三个孩子都要站在家门口依次一字排开,同父亲一一握手送别;每当王平胜利归来的时候,三个孩子又都依次排在家门口等待爸爸归来,再一一握手欢迎。这别开生面的举动看起来有些异乎寻常,颇有“将士远征,亲人壮行”与“英雄凯旋,举乡同庆”的传统意蕴,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王平就是透过这些生活细节意味深长地教育子女养成好习惯,在其幼小的心灵里树起为国家效力、为民族献身的必胜信念。 

在南京再次见到毛主席 

1972年,毛主席视察南京,在江苏省大会堂接见部队师以上干部和地方负责同志。毛主席一手拉着许世友,一手拉着王平走上主席台。一同上台的还有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省长惠裕宁等同志。 

毛主席两手叉腰站在台中央,说:“团结起来,努力奋斗,克服困难,争取胜利。”言毕他转身走出大会堂,指着王平、许世友说:“不要送,各奔前程。”旋即上车直奔上海。当时,许世友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王平任南京军事学院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