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磊:禁塑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禁烧秸秆到污水处理,从垃圾回收到禁塑行动,共同指向都是为老百姓打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老百姓参与其中的意愿必然会越来越强烈。

今年5月1日起,崇阳县港口乡全面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如塑料餐具、塑料袋等。“原本以为要打一场硬仗,没想到‘禁塑’比想象中顺利多了。”10月7日,港口乡党委书记张朝晖告诉记者,十一长假期间,全乡加大了对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检查力度,没发现一起违规使用案例。

在“禁塑”问题上,一个乡能取得如此成效,的确让人颇感意外。农村的环保意识比城市弱,操作层面也存在不小难度,这大抵是公众的普遍认知。港口乡的禁塑行动和实际成效,打破了公众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和刻板印象,让人看到了在乡村推行禁塑的更大可能。

早在2007年,国务院就颁布了“限塑令”,要求超市、商铺等停止免费提供塑料袋。除了国家层面的“限塑令”,一些地方也陆续推出“禁塑令”等地方性法规,以期减少人们使用塑料袋的频次。十余年过去了,“限塑令”并没有整体上扭转人们对塑料制品的青睐,反倒是外卖、快递等各种新生活方式的出现,让“限塑令”遭遇不少新问题。城市限塑、禁塑尚且如此艰难,更遑论在广袤的农村?

消除质疑的最好办法是拿事实说话。乡镇禁塑的成功实践,无疑在为更广范围的全面“禁塑”投石问路。

环保理念的日趋深入,为乡村禁塑夯实了思想根基。山清水秀之地,被塑料垃圾包围,这不是老百姓希望看到的样子,也不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期待。从禁烧秸秆到污水处理,从垃圾回收到禁塑行动,共同指向都是为老百姓打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老百姓参与其中的意愿必然会越来越强烈。当这种意识逐渐凝聚为一种共识,推行相关政策就能得到广泛响应,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环保实践应运而生。

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大量使用一次性碗筷和塑料袋的生活场景,无外乎婚丧嫁娶时摆酒请客,这恰恰也是乡村禁塑的优势所在。这些熟人聚集的场合,为禁塑打开了一个正向宣传的广阔渠道。相比于大肆宣扬环保口号,在相互影响中自觉行动更能产生实际价值。根据操办红白喜事的流动厨师队伍的经营规模,港口乡还给予数百元的补贴购买碗筷,让政策推行显力度又有温度。“禁塑”涉及面广,不仅要有敢于点燃“第一把火”的勇气,更要有切实可行、被公众认可的措施。引导和培育老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和巩固老百姓的自觉行动,需要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充分考量他们的现实需求,并打出贴近他们生活方式的“组合拳”。近日,山西襄汾县赤邓村的“最严村规”看似治理铺张浪费的力度很大,却因与当地的传统“习俗”相抵触、有以权力威胁和减损村民权利的嫌疑而夭折。任何一项政策,只有充分正视现实,实施起来才会更轻松。

环保是一场考验耐力的持久战,找到突破口只是一个开端。与许多城市反复在限塑令、禁塑令中停滞不前一样,乡村禁塑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能否被大众接受,还需要在更大范围、更长时间里去审视。但一个乡在“禁塑”上的治理实践,也可以为其他地方提供治理思路,在盘点中总结得失,在推进中完善手段,积累更多可推广的经验,争取早日夺取这一战役的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