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祥林 等:论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发展

(何祥林: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以下简称“教学话语”)作为高校教师向大学生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课程目标建设的实现程度,关系到培养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和实现“中国梦”,更关系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题中之义。信息化时代为教学话语的创新提出了新课题,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一、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调适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加强、改进和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必须看到,面对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无论在思想认知层面,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面临许多挑战,教学话语还存在一些不适。

1.话语把关:掌握信息过滤的优先权。在信息化的今天,海量化、碎片化、多元化的信息呈现特点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空前改变,各类信息平台的普及和应用拓展了大学生获知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大学生从信息的接收者逐步变为信息的选择者、传播者、创造者,他们对信息的涉猎范围、接收速度、创新程度甚至超过教育者。然而鱼龙混杂的信息具有潜在的威胁性,要保证大学生合理地利用各种信息,仍需坚持教学话语的主导作用。在此背景下,教育者如何掌控过滤和调控信息的优先权,发挥好教学话语的思想价值引导和道德品质塑造的功能,是教学话语发展需要调节的首要环节。

2.话语整合:引领复杂的舆论环境。在具有如此庞大信息数据的时代,信息化的社会实现了多元话语信息交互的可能。开放的语境映射了各国、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的意识形态,是丰富教学话语内容和形式的重要资源。但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占据优势的西方发达国家,极力向世界推行他们的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价值观念。一些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资本主义制度“普世论”等敌对论调抨击着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消解着教学话语的影响力。如何将多元的话语信息整合利用,引领复杂的舆论环境,维护党和政府的信誉和形象,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教学话语发展需要调节的基础环节。

3.话语传递:提高信息传递的实效性。伴随着信息化时代兴起的云课堂、E-learning、公开课等新形式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具有时效性、便捷性、共享性的优势,突破了传统教学课堂的边界,把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推向全新的浪潮。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习惯于在这种“万维空间”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新的教学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应答和反馈话语的时间和空间,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崇尚个性自由、展示个体价值、证明自我能力的意识渴望,实现了教师与学生较大程度的话语平等,但相应地压缩了教学话语传递的时间和空间。如何在平等的语境中利用好时间和空间,高效地传递话语信息,完成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是教学话语发展需要调节的中心环节。

4.话语认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尽管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但在教学活动中所居地位不同,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生活阅历、成长背景也不尽相同,各自生成了一套专属的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这种话语意义期望的不对称既容易形成话语优势的互补,也容易成为话语共享的阻碍。信息化的生活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方式,加剧了师生话语的差异性。针对大学生出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教师要作出相应的话语调适。如何调制出既活泼生动又不失意义的话语“配方”,以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特色,增强大学生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教学话语发展需要调节的重要环节。

二、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诉求

1.力求平等性的教学话语理念。传统的教学话语基于“主体—客体”教育模式,主要通过单方面、强制性、机械化的理论灌输方式来实现话语信息的传递。这种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教育对象选择和反馈话语信息的权利,抑制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容易培养出思想僵化的单向度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相违背。信息化时代打破了中心性和单维性的话语传播方式,主体意识日渐觉醒的大学生开启了对信息的自主探索,教育者占据信息资源优先权的光景不再,亟须让渡话语权平衡主体间话语地位,营造平等的教学语境,促使双方关系呈现平等互动的态势。因此,平等性的理念是今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发展转型的首要前提,也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实现知识信息共享的重要保证,更是双方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2.力求针对性的教学话语内容。教学话语若要直抵人心,话语内容必须具备针对性,即话语内容构建要基于对当代大学生精神新需求和思想新特点的分析与解读,在强调社会的普遍性期望的同时,也要尊重满足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需要和合理性要求。在遵循大学生普遍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面对不同发展层次的大学生教学话语,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分门别类地加以引导,增强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聚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于一体的教学话语势必会满足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期望与需求,为大学生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提供针对性的人文关怀,为精神情感方面的烦恼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为思想认识方面的疑惑提供针对性的解读启发。

3.力求真实性的教学话语价值。教学话语的真实性是其说服力和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方交往关系构建的价值起点。作为引领大学生思想的教学话语必须回归到现实世界。一方面,教学话语在理论层面上要能升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即教学话语要抓住理论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另一方面,教学话语在现实层面上要能强化大学生对生活情感的体验,即将教学话语放置在特定的语境中分析,精准教学话语所承载的信息价值,这也是能将理论深入浅出的重要结合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教学话语要以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即真理为基调,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为起点,力求保持历史的真实感与厚重感。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课程本身带有政治方向的特殊性,教学话语更应该以当今中国形势政策和社会热点问题作为价值依托,显示教育者的真情实感,增强大学生认同感。

4.力求时代性的教学话语特征。教学话语唯有与时代相融合,不断塑造出自身新特征,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性的表达风格,方能重获大学生的审视,重拾话语意义。新兴的网络话语作为当代大学生青睐的话语形式,具有通俗亲和、形象生动、多样趣味等鲜明特征,其积极、健康、合理的话语成分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创新发展需要整合的重要资源。(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但是,教学话语的改革要始终坚持基本的原则、立场、方向,与时代精神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融,持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增进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成果以及在理论体系指导下实践新成就的了解,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三、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展望

1.以双向对话替代单向灌输。思想政治教育旨在调动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引导教育对象不断解决思想矛盾,促使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我们不能将它简单地等同于理论灌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务必秉着人本思想和平等观念,尊重大学生的需求,顺应大学生的期望,着眼大学生的实际,适时革新教学话语传递方式,推动话语由单向灌输式朝着双向互动式发展,强制命令式朝着民主协商式发展,留给大学生充分的话语机会与空间。教师可以就大学生迫切关注的话题,创设轻松愉悦的话语情境,建立起双向对话的教学模式,广泛开展融合式讨论,让双方敞开心扉,交流思想,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减少差异,达成理解与共识,实现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和谐共生、其乐融融的场景。在开展双向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切实转变角色,摒弃以往独裁者、施令者、评价者的身份,扮演好大学生的引导者、倾听者、解惑者的角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平衡教学话语的分量,但不能就此否认教学话语的积极引导作用,教学话语仍然是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教师在关怀学生、服务学生的同时也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教育立场,坚持言传身教,努力引领大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2.以生动诠释替代理论说教。教学话语承载着传播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功能,其固有的政治性立场和规范性语言不能丢。教育者必须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价值观上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观念与共产主义觉悟,旗帜鲜明地向学生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解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然而,单靠空洞的理论说教很难使话语思想入耳、入脑、入心,如若对教学话语加以情感式的渲染、生活化的表达,则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高校教师要密切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特征、心理动态、价值取向,在尊重他们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话语中的理论精髓,并将这些官方理论话语与鲜活案例、具体实践相结合,用让大学生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语言诠释出来。在有限的课时里,教学话语无法与教材话语一样做到面面俱到,但要力求突出重点、难点、亮点,这要求高校教师既要潜心问道又要关注社会,既要具备娴熟的话语转换能力又要具备独特的话语创新思维,致力将抽象枯燥的教材话语有效地转化为生动有趣却又不失理论意义的教学话语,使教学话语迸发持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以与时俱进替代一成不变。教学话语既取之于现实生活,又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社会与时代在发展,教学话语理应随之发展,凸显理论的时效性。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从未停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层出不穷,作为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也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彰显出最新的理论成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人,理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自觉培养信息化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积极解决教学话语出现的新问题。务必要充分借助科学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优势,拓展教学话语的传播空间,创新教学话语的传递形式,有效利用线上线下两个课堂的阵地资源和各类媒体平台,牢牢掌控教学话语的主动权,多渠道多方位地为大学生输送正确的、健康的营养。同时,作为政治观点、意识形态的传播者与教育者,在解释理论话语、转换教材话语、创新教学话语时要注重把握时代脉搏,发出时代呼声,发扬时代精神。务必要研读学术前沿问题,掌握理论最新成果,合理大胆地引进和整合学术界的新概念、生活中的新名词、网络上的新符号,促进教学话语专业化与大众化协调发展,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思想实际。

4.以开放共享替代故步自封。在全球信息化时代,国内外的媒体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融趋势,建立网络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声逐渐响亮,种种现象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国际视野,构建教学话语要立足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的新形势。(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全球化话语的“边界远远超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乃至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的视域”[1]。与全球化话语接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日渐丰富化、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学话语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此可以更好地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使他们明确自身肩负的社会职责和历史担当,饱含热情地投身到学习和工作中去。鉴于国内外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发展态势,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同样面临着信息化对本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种种机遇与挑战,其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教学话语创新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当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有世界眼光,又要有中国情怀,在接触、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优秀成果的过程中,要时刻提防西方社会思潮话语的攻击与渗透,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与原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积极占领网络舆论高地,主动澄清自身的不足,消除外界对我们的误解,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达到教学话语影响力从课堂扩散到学校,从学校扩散到社会,再通过社会回归到课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