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掐断骚扰电话的信号源

骚扰电话已演变为一种社会公害,对其治理不存在任何弹性空间。

近日,新华社记者“卧底”骚扰电话源头企业,发现每天有大量骚扰电话从这里打出,成千上万条含有个人姓名、住址、工作单位等详细信息的“文件”在大量微信群内“裸晒”,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一条地下黑色产业链。

骚扰电话的治理,目前正处于集中攻坚期。去年7月,工信部、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等13个部门联合发文,决定从去年7月起至今年12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

频繁轰炸的骚扰电话,不仅给公众带来了生活上的困扰,更会让人们对相关行业产生负面印象。从买房卖房、理财贷款、投资商铺,到考研考证、出国留学、培训辅导,不论你身在何处,骚扰电话总能不分时段地精准来袭。个人信息不仅被出卖了,还在一个“圈子”乃至多个“圈子”里流传开去。骚扰电话已演变为一种社会公害,对其治理不存在任何弹性空间。长远来看,转卖他人信息的行为,既辜负了公众的信任,也在加剧整个行业的混乱。

揪住骚扰电话拨出的源头,治理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综合媒体报道来看,那些攥着大量服务对象信息数据的企业,往往也是信息泄露的重灾区。把印着公民姓名、电话、住址、工作单位的详细名单,当作商品一样转售出去的案例并不少见。一些拥有用户信息的互联网巨头、银行和房地产中介,本应履行自身社会责任,协助相关部门治理骚扰电话乱象,反倒成了非法信息泄露的源头、骚扰电话的始作俑者。针对近日新华社等媒体报道培训机构、金融机构和地产中介等源头企业涉嫌利用个人号码拨打骚扰电话等问题,工信部正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加大源头治理力度,研究建立用户信用管理制度,综合整治骚扰电话扰民问题。根治骚扰电话,显然不能只靠媒体调查,相关部门更要从中找到突破口,循着问题的线索深挖根源,扩大排查范围,在治理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上下更大气力,特别要紧盯那些与公众生活存在交集、关系密切的企业。

进一步看,无论是拨打骚扰电话的语音专线,还是违规码号的透传,从事骚扰电话行业的无良企业,最终都绕不开运营商这一关。此前有媒体报道了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拨打骚扰电话的电信增值业务“基本上只要给钱就能办”。相比于治理几家骚扰电话源头企业,规范电信运营商的行为显得更加迫切,梳理发现,三大运营商过去一年至少被政府部门约谈三次,均与“骚扰拦截不力”有关。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所剩时间不多,几大运营商应当顺应民意、刀刃向内、主动出击,将用户利益放在首位。

根治骚扰电话,是一件关系民生、关乎信任的大事。在挖出罪魁祸首的同时,也要摸清整个黑产业链的运作模式,厘清每个环节上相关主体的责任,斩断信息泄露的产业链,以治理实效回应公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