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河 等:美好生活需要视阈下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实现美好生活需要是全体人民共同的期许,是党和国家共同的奋斗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整合价值、引领价值和协调价值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契合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可能。因此,从共识凝聚、主体关照、观念教育等三个方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对促进美好生活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从总体小康到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性转变。这表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整体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实现了整体性跃升。在物质文化需要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以后,人民开始转向追求更高层次、更高品质的美好生活需要。关于美好生活需要的表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 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P4)。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促进美好生活实现的重要途径,理应加强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注,发挥整合、引领和协调价值,在创新中探寻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路径。

美好生活需要的本体追问

“美”“好”是象形字,在汉语中,美好是指事物呈现出令人心情愉悦、和谐完美的状态。“生活”一词在各种场景中使用频率都较高。美好生活需要是由“美好”“生活”和“需要”三个词构成,“生活需要”是中心词,“美好”彰显出“生活需要”的状态和品质。

对于“美好生活”的内涵,应着重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共性与个性等维度来把握。从理论与实践的维度来看,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思想家们对美好生活的研究由来已久;作为一个实践问题,人类追寻美好生活的脚步从未停止。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来看,由于时代发展的限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体悟各有不同;同一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不同的社会主体对美好社会的认知也不尽相同。同时,美好生活作为一个现实问题,它植根于现实、关切现实,以提升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和归宿点。从共性与个性的维度来看,美好生活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价值期许,又由于每个个体的差异而不尽相同或各有侧重。总体上看,美好生活需要是人在基本的自然生存性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为了追求更高品质的需要而产生的升级需求,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逻辑旨归生活方式的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美好生活需要中的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生产力整体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较大程度改善,与此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强烈。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发展的新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应继续发挥其整合价值、引领价值和协调价值,为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 整合价值。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不仅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充分揭示出新时代社会发展面临的复杂形势和巨大挑战。长期以来,发展领域的各种制度弊端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成为改革发展的强大阻力。地区之间、群体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发展领域的难题。复杂的发展形势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为各种思想观念的活跃提供了天然的平台,各种社会思潮经过精心地妆点打扮开始粉墨登场。它们或是质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核心地位,或是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归咎于改革开放,或是攻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最终目的就是运用意识形态渗透战略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2](P12)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期许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样离不开伟大斗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改造人们主观世界的重要武器,面对腐蚀人们思想、影响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各种社会思潮,只有主动亮剑、正面回应,以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整合多元化社会思潮,才能使人们形成与美好生活相匹配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从而肃清人们在思想领域的认识误区,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扫清障碍。

2. 引领价值。社会发展规律是人们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趋势、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依据。人类社会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从未止步,直到马克思真正揭示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3](P1002)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及运动规律。这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新的时空际遇下处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共同期许的美好生活夙愿提供了方向指引。思想政治教育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提升人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重要方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价值,对于帮助人们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科学地认识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发生机制和内在机理,指引人们以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探寻处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3. 协调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说服教育、沟通引导、利益调控、情绪疏导等方式,对人民群众的内部关系进行调整,使具有不同价值取向、利益诉求的个体或群体按照既定的方向形成一股合力,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作为“软性”力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起到直接“灭火”的功效,但是它在沟通思想、统一目标、帮助全社会树立均衡发展、全面发展观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引导全社会树立均衡发展观。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引导全社会摒弃单一追求经济发展总量的“唯GDP论”,切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维度的均衡发展,而且能够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旧动能向新动能转换、推进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换。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帮助全社会明确目标,确立一种正确发展导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美好生活需要的落脚点和归属地。在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认知的价值,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明晰发展重心和发展目标,推进全面发展、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美好生活需要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1. 共识凝聚:巩固实现美好生活的思想根基。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复合体,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成员由于主观世界的特殊性和现实境遇的差异性,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各有不同。不同的社会成员生活在一个和谐共生、荣辱与共的整体性社会里,就必然要求其具备必要的社会共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形成强大合力。处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必须凝聚起全体人民的共识,主动迎难而上,克服阻力,不断巩固思想根基,为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贡献智慧和力量。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首要任务就是扫清思想障碍。在实现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争锋与较量依然异常激烈;在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破解思想领域误区、凝聚社会共识的任务依然异常繁重。面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首先要主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境遇下,我们既要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不断巩固意识形态主阵地,筑起意识形态的防火墙。其次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认清多元化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在与各种社会思潮交锋中成长。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民群众主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考察、剖析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内在本质,透过各种社会思潮的表象,深刻把握各种社会思潮产生的背景、内在本质和基本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清除思想领域的杂音噪音对我们的腐蚀,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党的带领下全力将美好生活的建设持续向前推进。

其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正确的思想理论资源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而且为人民群众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在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基础厚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深邃的思想为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引。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深入分析制约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症结,深刻剖析制约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的根源所在,全面解析社会主要矛盾内部供需不平衡的病灶根源提供了理论遵循;为引领人民的需要向更高层次更高品质方向发展,探索解决科学供给的有效路径提供了思想指引。因此,只有牢固树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主动用这一思想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才能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为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困境聚合起全体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 主体关照:回归美好生活的本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凸显出美好生活的目标和方向。从本真性而言,美好生活是与人的本质相契合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的美好的生存方式或存在状态的客观反映。马克思深刻阐述了人的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4](P52)。因此,马克思眼中的美好生活归根到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逻辑旨归的生活,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更加注重美好生活主体发展的全面性,更加注重人与人、自然、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提升内在素养和能力,真正实现本质力量对象化。

 首先,引导人们主动关照自身的全面发展。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化充分显现出人的需要的全面性、丰富性的大幅度跃升。尽管物是人赖以生存的根基,但过度的“物化”只会将人带入到对物的无限依赖中。走出单向度的“物的依赖”,走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逻辑旨归的美好生活,就要教育引导人们实现劳动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从劳动能力全面发展来看,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如果撇开能力本位的提升和生产力的发展,就只是一种空谈。因此,只有引导人们不断推进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才能提升人认识矛盾、驾驭矛盾、解决矛盾的能力。从素质的全面发展来看,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除了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过硬外,还应该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人的素质发展存在着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人群之间素质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譬如,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等方面整体上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个别人诚信问题、社会公德等问题依然存在,这显然是与人民期许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悖的。因此,只有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引导人们自觉将其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才能实现人的素质全面提高。

其次,引导人们主动关照人与自然的发展。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人类得以延续的最重要保障。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只能和谐共生,绝不能走向异化或对立。然而,日益严峻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却成为影响美好生活实现的拦路虎。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引导人们主动关照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起一种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又要教育引导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生活观念贯穿于实现美好生活的进程中。另一方面,人在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进程中,还要受到自然规律的规约。一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目的性,忽视自然界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会招致自然界的无情报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教育人们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生态平衡的客观规律,主动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保障人与自然永续发展,实现人民日益期盼的美好生活。

最后,引导人们主动关照人与社会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人很难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社会是人的社会,离开人来谈社会只是一种空谈。因此,教育引导人们主动关照人与社会的发展对于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主动关照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加强对社会公共道德的养成教育。从社会公平正义来看,社会公平正义的程度直接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关涉到社会发展的成效。在追寻美好生活的进程中,只有教育引导人们主动关照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才能营造宽松、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从而推进人与社会的有序发展。从社会公德的养成来看,社会公德是诸德之首,是推动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公共道德建设相辅相成。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首要的就是不断提升公民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自律意识。只有主动将社会公德所要求的道德准则内化于心,并外化为合乎道德的良好行为,才能推进社会风气的良性发展,为实现人民期许的美好生活提供价值保障。

3. 观念教育:顺应美好生活的发展需要。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和新困难,这些新挑战和新困难较以往更加棘手、更加复杂。这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际遇,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引导人们转变观念、转换思维,更好地为实现美好生活需要服务。

首先,加强时代观教育。时代观是人们对时代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整体认知和根本观点。它反映了一段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任务和发展趋向,是制定各个时期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正确的时代观不仅能帮助人们总结和汲取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理清发展思路,而且能帮助人们把握发展的历史方位,指导人们沿着正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迈进。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不仅清晰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而且清晰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依据和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对新的历史阶段的客观反映和真实写照。教育和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新时代,树立正确的时代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历史背景,处理好、解决好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而且要教育引导人们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去看待实现美好生活进程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为处理好、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汇聚强大力量。

其次,加强需要观教育。需要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也是马克思在考察人类历史活动的进程中确立的重要理论。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是一种自然的本能,是人与生俱来的基本属性。马克思主张用全面的观点正确看待人的需要。既要看到个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又要看到人的精神需要和社会交往活动需要;既要看到人的需要中的积极的、合理的、健康的元素,又要看到消极的、不合理的、不健康的元素。随着现代性的发展,人的主体意识的增强,需要欲望被最大限度地激活。在外在因素的驱使下,各种虚假和错误的“美好”生活需要迅速扑面而来。显然,与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教育引导好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具有紧迫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关注人的思想成长的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理应从帮助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需要观着手,主动教育人们自觉确立符合历史发展阶段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也应当引导人们看到美好生活需要是立足于新时代这一特定的历史方位条件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逻辑旨归的需要,是一种全面性的需要。任何脱离这一时代背景的美好生活需要只能是一种空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在马克思主义需要观的指导下,在立足于时代发展的背景和特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确立正确的需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