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规范地名要从源头把好关口

一个小区、一栋建筑、一条街道的命名,往往牵涉到不小的利益捆绑,没有持续性的关切就会按下葫芦浮起瓢。强化治理、消除存量是一种纠偏,但只是治标之策,从源头上健全严格的命名机制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近日,广东、宁夏、山西、浙江等多地全面开展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对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

天下城市星座、卢浮宫、维多利亚花园、帝都花园、余杭区人民路、萧山区人民路……从各地公示不规范地名的情况来看,刻意夸大的“大地名”、崇洋媚外的“洋地名”、怪异难懂的“怪地名”、重名同音的“重”地名为数不少,有的割断了地名蕴含的文脉,有的则让人找不着“北”,直接妨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地名是“城市的脸,市民的眼”,既饱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承载着市民对本地文化的体认。取地名应该秉持审慎而严谨的态度,体现其历史、地理、人文特征和地方特色。从这个角度来说,给社区、大楼、街巷取什么名字,实际上也是文化心态的一种折射。近年来,有的地方背靠历史,为扩大知名度,借古人、贤者、名山大川等改名复名,恨不得把历史文化榨干用尽;有的地方贪大崇洋、斗怪争奇、追赶潮流,恨不得把历史根脉剔除殆尽。这两种极端做派,都有急功近利之嫌:古地名听起来很“老”,然则时过境迁,有的未必适用;洋地名看起来很“潮”,实则东施效颦,经不起推敲,这都是缺乏文化自信,价值观混乱的表现。

 尽管有关部门多次提出要清理和规范洋地名,但整治效果并不理想。去年底,民政部等六部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为清理不规范地名划定了时间表、提出了硬任务,要求各省份相关单位清理整治活动坚持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这说明有关部门以强制性措施来结束浮躁地名乱象的同时,也意识和兼顾到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由于存量较大、影响面广、成本也高,清除不规范地名并不容易。一个小区、一栋建筑、一条街道的命名,往往牵涉到不小的利益捆绑,没有持续性的关切就会按下葫芦浮起瓢。强化治理、消除存量是一种纠偏,但只是治标之策,从源头上健全严格的命名机制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我们应在法律法规和部门联动层面上继续探索,推动建立提前介入机制和严格的审核制度,在前端收紧笼子,堵住不规范地名的出口。也要看到,地名命名兹事体大,不能随意“拍脑袋”决策,应多向专家请教,多征求百姓意见,确定符合城市风貌、群众乐于接受的名字,从根本上破解地名的“大、洋、怪、重”等问题。

城市的一草一木、一街一巷,都是其历史文脉的组成部分,而地名是叫得出的文化标识。各地不妨从擦亮一个个文化标识做起,让城市的历史文脉源远流长,滋养一代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