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京:抓铁有痕不要“痕迹主义”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把考核检查的主战场搬到田间地头

坚持了抓铁有痕的作风和方法,“痕迹主义”就会不攻自破,没有藏身之地。比如,工作做得怎么样,下去走一走,到现场看一看,自然一目了然。比如,为老百姓办事办得如何,也不妨进村入户,听听老百姓怎么说、如何评价。

“某社区平均每周迎检一次,每年报送近80类数百本的台账和50种报表及材料”“某镇扶贫干部反映,最忙时曾一天上报8套表格,平均每天上报两三份汇总材料。”正在召开的湖北两会上,有省政协委员疾呼,莫让“痕迹”等同“政绩”。

我们经常说,干工作要抓铁有痕,这是个形象的说法,抓铁要留下痕迹,比喻做事情不达目的不罢休,一定要做好做实的精神。“抓铁有痕”是我们干好工作的方法论,也是评价工作的重要标准和要求,体现为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久久为功,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如何理解和践行这里的“有痕”,是关键所在。

要做到“抓铁有痕”,就是要出真招、办实事、见实效。有时候,做了很多事情,付出了很多努力,一时还看不见成效,也无法写进总结材料里。这就更需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既要做看得见的“显绩”,也要做看不见“潜绩”,把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

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做了哪些工作、为群众办了什么事、成效如何,留下痕迹记录以有据可查,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成目的,就走向了“痕迹主义”,一味追求“有痕”而忽视了“抓铁”,甚至以纸上留痕代替实际工作中的抓铁,把“抓铁有痕”的工作要求当成搞“痕迹主义”的依据。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问题。既占用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痕迹主义”之“痕”不同于“抓铁有痕”之“痕”,它不是实事、实绩、实效的表现,而是一种经过包装粉饰,甚至有意制造的“痕迹”。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只顾“显绩”不顾“潜绩”,只重记录不重实效,甚至事情没干而材料写得天花乱坠。而“抓铁有痕”之“痕”,则不在纸面上、表格中,而是要留在实际工作中,留在人民群众的心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要做到“抓铁有痕”,需要的是真抓实干,而不需要大做表面文章的“痕迹主义”。事实上,坚持了抓铁有痕的作风和方法,“痕迹主义”就会不攻自破,没有藏身之地。比如,工作做得怎么样,下去走一走,到现场看一看,自然一目了然。比如,为老百姓办事办得如何,也不妨进村入户,听听老百姓怎么说、如何评价。也就是说,抓铁有痕,是坚持了求真务实,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反之,搞“痕迹主义”是偏离了求真务实,偏离了以人民为中心,与“抓铁有痕”的要求背道而驰。

留下什么样的“痕迹”,根本上在于正确的政绩观、优良的工作作风。做到“抓铁有痕”,就不能简单以留痕多少、上报材料多少来评判工作好坏,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用在抓工作落实上来。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抓实干、重“绩”留“心”,瞄准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真正让“抓铁有痕”落实到每一项工作当中,“痕迹主义”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就会不断增强。

□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