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把短板变成“潜力板”

在精准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囿于短板的客观性束手无策、徒唤奈何,也不能停留于就事论事,为“补齐”而“补齐”。面对短板的制约,“有痛感”只是第一步,向短板要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动力,才能迎头赶上,攻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为山所隔,如何让因“僻壤”导致的“穷乡”破局?为山所困,脱贫攻坚如何创新战术战法?本报11月1日一版从“五无”向“五土”转变的视角切入,深入揭示了地处鄂西南深山的鹤峰县推动精准脱贫攻坚中的路径。

“要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力度要更大一些,措施要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把短板变成‘潜力板’”。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在破解城乡二元中坚持辩证思维,转变观念,言近旨远。从当前脱贫攻坚的现实看,不同的贫困地区,短板的表现不尽相同,成因也有各自的特殊性。但是如何看待贫困地区存在的短板,如何把这些短板变成“潜力板”,则是所有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从鹤峰来说,“无铁路、无高速、无国道、无港口、无机场”的“五无”就是当地突出的短板。让这“无五”变成“五土”——中国革命的红土、民族文化的厚土、生态完好的净土、资源富集的沃土、正在开发的热土,是脱贫攻坚蹚出的新路,也给了我们如何把短板变成“潜力板”的思考和启示。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把短板归结于地方发展上的客观制约和“先天不足”,比如地理环境上偏远、自然条件的恶劣,比如由这些客观因素带来的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公共服务的薄弱滞后、思想观念的相对封闭等等。从这个角度观察,我们也会发现,一个地区贫困程度越深,往往就体现为短板越“短”,改变起来难度越大。把短板变成“潜力板”,这是攻坚拔寨的必然要求,更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长远之计。

往深处看,把短板变成“潜力板”,不能仅仅理解为“拉长”和“补齐”的过程。“潜力板”体现的更高要求,是要让这个短板成为脱贫攻坚的着力点,从中能够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也就是说,在精准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囿于短板的客观性束手无策、徒唤奈何,也不能停留于就事论事,为“补齐”而“补齐”。面对短板的制约,“有痛感”只是第一步,向短板要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动力,才能迎头赶上,攻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当然,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并不意味着短板天然就是“潜力板”。坚持辩证思维,转变观念,不是说指望其“摇身一变”、坐享其成,也不能寄望于能够通过“一招鲜”来“点石成金”。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要强调“力度更大”“措施更精准”,要强调“久久为功”,就是因为“潜力板”不是从天而降、空喊而来。这个转变的内核,正是要真正立足于地方的发展实际,通过精确瞄准短板,挖掘其中的优势和机遇,通过持续的聚焦、持续的用力,从而赢得发展的赶超。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能不能把握短板与潜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挖掘发展潜力、变劣势为后发优势,需要我们以脱贫攻坚的坚定实践和实际成效科学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