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讲坛:音乐、情绪与健康

9月14日上午,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公益学术讲座在华科大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学术报告中心举行,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院长万瑛副教授作了题为《音乐、情绪与健康》的专题讲座。本次活动由武汉市护理学会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全市各医院700多名医护人员现场聆听了讲座。

万瑛从音乐与人的关系开始,通过音乐的聆听引导听众了解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音乐性,介绍了音乐影响人的情绪和健康的原理和途径,并以音乐在治疗中的应用实例,让听众初步了解了音乐治疗这一集音乐、医学与心理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性学科。

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音乐性

万瑛指出,音乐就像一双隐形的翅膀,虽然意识不到,但它充满了我们的一生。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流淌着音乐细胞,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音乐性。胎儿大概在第28周时长成第一个感觉器官即耳朵,他(她)听到的第一个声音就是母亲有节奏(每分钟60-90下)的心跳声,这样的节奏会让他(她)感觉到安全、温暖、舒服和爱意。我们把一个懵懂无知的婴儿带到商场、广场、公园这些地方,听到喜欢的音乐,他(她)们也会自然的手舞足蹈,咿呀学唱,这说明,音乐细胞不是我们后天学会才具有的,而是从母胎里就与生带来的。当我们长大后,听到那些旋律与母亲心跳节奏相近的悠扬、轻柔、婉转的音乐,我们也会安静、放松下来,并陶醉在一种美妙的境界中。

万瑛强调,音乐性是人类所共有的,如果生活中有人说你没有音乐细胞,唱歌不好听,“五音不全”,你可以告诉他(她):“你不要用专业的音乐标准来定义我,只要我能跟音乐产生互动,音乐能让我愉悦、让我放松、快乐就OK了,即使自我陶醉也属正常。你的定义只是你后天的人为评判,而音乐早已流淌在我的细胞里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周海宏教授就曾提出一个“音乐何须懂”的观念,从单纯的音乐欣赏角度来说,我们只要打开耳朵来听就好了,别管什么懂不懂的事。

音乐与人的情绪和健康

“音乐是人类的感觉,这不仅仅是因为人类创造了它,还因为人类创造了与它的关系。它在几千年中影响着人类的感受和行为。”万瑛援引美国音乐治疗之父Gaston的话指出,情绪对人的生理有强大影响力,可影响人的认知状态,并最终改变人的认知,而音乐则对人的情绪具有强大影响力。

万瑛介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我们人体的内部会和外部环境产生一定的“共鸣”,尤其当外部的音乐节奏感强烈的时候。我们心跳或者呼吸的频率,都会接近我们正在聆听的音乐节奏,而心跳或者呼吸的频率则会被我们的大脑体会成不同的主体感受,包括不同的情绪。这种特点,被心理学家称为我们和音乐之间的“情绪链接”。音乐是一定频率的声波振动,它作用于人体内各个振动系统使之产生有益的共振,使各器官节奏协调一致。这种协调一致,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优美的音乐声波作用于大脑,可提高神经的兴奋性,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促进人体分泌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内啡肽、酶与乙酰碱等物质,起着调节血液流量,促进血液循环和胃肠蠕动及唾液分泌,加强新陈代谢等作用,从而使人精力充沛,洋溢青春活力。

万瑛进一步说明,人的情绪活动不仅与大脑皮质有密切关系,而且与人的内分泌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下丘脑和大脑边缘系统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大脑边缘系统是调整和支配人体内脏器官活动的最高中枢,这样,引起人们轻松、愉快、舒适和欢乐的音乐,就能改善和加强大脑皮质、大脑边缘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更好地控制和增进人体内各种内脏器官系统的正常活动。音乐的作用可通过艺术感染力作用于心理,以情导理,既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又可以消除精神上的阻滞。人还可以在音乐活动中获得表现和成功感的机会,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评价,促进心理健康。

万瑛在讲座最后介绍,由于音乐能影响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交活动,特别是情绪的活动,因此,人们就能够用音乐,按照ISO(音乐同步)的原则来改善和调节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养生健身、增进健康的目的,由此形成了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音乐治疗学。音乐治疗学是二十世纪中叶创建于欧美的一门新兴交叉性应用学科,虽然从创建至今不过半个多世纪,但是音乐治疗学却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传播开来,并且不断的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