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丹:在丰收的大地上书写灿烂明天

生产力的提高,农民权益的保障,都是“丰收”所涵盖的范畴。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才能激荡起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秋分时节,五谷丰登,我国迎来了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各地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共庆丰收的喜悦,展现乡村的美好。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中华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是以农民为主体从国家层面设立重大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党中央研究决定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将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融入到文化之中,让全社会对农民的关注提升到新的高度,对形成重农务农的社会氛围意义深远。

在中国,农民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词,也是一个饱含情感的词。他们如同土地,如同大山,如同江河,用深沉厚重的力量,不断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向前——乡亲们的红薯粥、小推车,记录着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农民的勇敢和奉献;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按下18个红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两山”理论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从“卖石头”到“卖风景”,闯出了山乡新的发展路径……毛泽东同志多次深入农村,专注农民问题调查,并亲自撰写诸多调查报告;习近平总书记称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在多个场合都谈到自己在陕北梁家河度过的7年乡村岁月。致敬农民,是中国共产党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朴实情感;质朴的“乡土情结”,晕染着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

农民是中国人口的最大多数,农民问题牵系着家国命运。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围绕中国农民问题进行艰难的探索,让千百万农民获得解放,赢得尊严。改革开放40年,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农业发展迈出更大的步伐,农民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历史不断证明,农业的兴衰,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对整个中国的发展举足轻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在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期,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才能激荡起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中国农民丰收节聚焦的不仅仅是“丰收”,而有更丰富的内涵。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到机械化智能化的规模生产;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到职业农民的体面和受尊重;从城乡二元结构的坚实壁垒,到取消农业户口的改革破冰;从病不起的养老忧患,到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生产力的提高,农民权益的保障,都是农民“丰收”所涵盖的范畴。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在一些领域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仍待加强,农业农村问题仍然突出。如何避免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如何进一步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环境?如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乡村振兴?这都是“丰收节”必然延伸的话题。

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无声。“中国农民丰收节”作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新的时代内涵,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充满仪式感的庆祝活动中,全社会必将为“三农”工作注入更强的活力因子,为五彩田园,丰收中国书写更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