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京 华智超:大接访要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针对还建房无法办理产权证的问题,在得到详细答复和保证后,信访人冯娜玲等鼓掌道谢 长江日报记者郭良朔 摄

领导下访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带头践行的一项制度。武汉市区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行动,每月开展一次,已经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大接访是为了解决群众诉求、化解基层矛盾,应当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不能以息事宁人为目的。解决问题就要站稳群众立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只要把老百姓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帮老百姓解决了问题,才能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而息事宁人则背离了群众立场,不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而是让群众“莫惹事”“不闹大”;不是出于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考虑,而是“怕惹事”“怕出事”,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大接访有时间要求,面对的问题多而复杂,解决问题当然并非一概而论。针对上访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能够及时解决的应该立即予以解决;对于解决起来有困难的,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给予承诺保障;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当耐心细致地向群众解释,做到群众心服口服,感受到尊重;对于缠访闹访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则要依法处理。

解决问题需要找准问题的根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既要耐心细心、工作深入,也要讲究科学的解决办法。只有从根子上解决好群众的诉求,才能真正化解矛盾。对于群众的合理诉求,息事宁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看似“消除”了矛盾,实际上是种掩盖和回避。长此以往,会造成矛盾叠加,损害干群关系。领导干部只有带着感情下基层,拎着方法大接访,才能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为群众排忧解难没有完成时。群众反映的问题,往往是最急最盼最怨最恨的问题,也是政府部门需要久久为功去解决的痛点难点“槽”点。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就不仅要集中接访,还要经常回访;不仅要“就事论事”,还要举一反三;接访不仅要常态化制度化,解决问题的工作举措也要常态化制度化,这样才能真正化解矛盾,让群众满意。

为群众解决问题,考验我们的人民情怀,考验我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面对群众诉求和呼声,决不能当鸵鸟,决不能搞息事宁人,把问题抛给历史、把困难留给后人。要在实打实解决问题中,强化使命担当,树起干部形象,赢得人民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