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达:在“双一流”建设中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双一流”建设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其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1]。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不仅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出明确要求,而且强调要“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高校巡视、‘双一流’建设、教学科研评估范围”[2]。因此在“双一流”建设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大力提升协同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在“双一流”建设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逻辑定位

以“双一流”建设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与大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都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为重点,高度统一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

(一)理论逻辑:“双一流”建设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为根本前提

从理论上看,高校“双一流”建设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导,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习近平强调指出,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3]376我国实施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是“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4]。从根本目的上说,就是通过“双一流”建设来探索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道路,着重解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和“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迫切需要通过加强“双一流”建设,来增强高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这就决定着“双一流”建设要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为根本前提。

(二)内在逻辑:“双一流”建设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内容

习近平强调,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3]377从人才培养的内容结构看,一流人才的培养既包括在专业素质上“培养的学生出世界一流原创基础理论成果的能力”[5],也包括在思想政治素质上“将学生培育成具有深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6]。高校“双一流”建设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一方面在“专业培养”中挖掘“思想育人”的全要素,以“专业培养”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追求更高层次思想需求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将“思想育人”贯穿于“专业培养”的全过程,以“思想育人”不断激发和增强学生追求更高标准专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三)外在逻辑:“双一流”建设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助力

“双一流”建设具有学科建设基础好、师资队伍力量强、资源保障充足等相对优势,为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外在的助力。一方面,“双一流”建设增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推动力。高校可以将“双一流”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进行统筹安排、共同部署与协同推进。另一方面,“双一流”建设增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协同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构建与“双一流”建设相吻合的一体化育人体系。此外,“双一流”建设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所形成的可转化、可推广的经验,会对高校其他学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起着示范促进作用。

二、在“双一流”建设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主要问题

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许多高校围绕“双一流”建设进行了规划设计,其中一些地方、高校层面的“双一流”建设实际上早已启动。但是从当前情况看,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仍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

(一)现有“双一流”建设的顶层设计具有不完善性

从国家层面看,已有的“双一流”建设相关文件虽然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等有着明确的要求,但相对于学科建设、教学与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制度规定来说,这些要求过于简单和抽象。从高校层面看,大多数高校将“双一流”建设的重点放在落实国家关于“双一流”建设的政策规定上,而没有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政策规定进行统筹设计。

(二)现有的“双一流”学科建设存在片面性

当前高校“双一流”建设在借鉴西方高校学科建设经验中容易产生片面性,从而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第一,“重学术评价轻理论引领”的错误倾向,导致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忽视。第二,“重专业技能培养轻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错误倾向,导致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轻视。第三,“重国际化培养轻中国特色化教育”的错误倾向,导致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无视。部分高校或学科十分重视国际化教育,不太重视对学生进行世情、国情、党情等教育,造成少数大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和以追逐西方国家价值观念为人生目标等。

(三)现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适应性

我国现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接“双一流”建设的需求,存在一些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主动关注一流人才培养中学生思想和行为变化的力度还不够。在一流人才培养目标驱动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断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改变,这些反映在学生的学习动力、精神面貌、就业取向、心理压力等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从现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看,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些变化的关注显然不够,反映着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滞后于“双一流”建设的推进。第二,主动服务于一流人才培养的能力不足。现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与“双一流”建设体系相对分离,使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与“双一流”建设的政策资源实现共享,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现有的条件、能力等参与“双一流”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第三,与学科建设融合创新的动力不足。部分高校或学科在一流人才培养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的把握不突出、不明确,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使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一流人才培养在具体内容、方式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缺少可操作性。

(四)“双一流”师资队伍的育人职责难以落实

当前高校“双一流”建设中普遍存在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反映着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难以落实的问题。第一,部分教师对于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够。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的繁重,加上主观认识和评价机制的片面性,使得部分高水平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愿较低。第二,部分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不足。由于高校对教师参与育人的素质能力培训不够,导致少数教师不仅不能较好地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而且会出现一些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言行消解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第三,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保障缺乏。部分高校简单地以工作考核、职称评聘等为杠杆强制性地要求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加重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不利于他们育人积极性的提高和创造性作用的发挥。

三、在“双一流”建设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

“双一流”建设以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为基础,需要通过周期性建设来实现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只有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加强“双一流”建设进行需求对接、过程融合,才能“积极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7]。

(一)增强育人意识:科学制定在“双一流”建设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实施方案

在“双一流”建设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要将国家的政策规定与高校育人实践相结合,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第一,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全面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在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和路径设计中,进一步突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理念等教育的高度融合,使“双一流”建设各个方面任务的育人要求更加具体。第二,坚持以师生为中心,聚焦师生思想特点与发展需求。加强“双一流”建设全过程育人的制度设计,使协同育人的路径更加清晰。第三,坚持协同联动,促进优势互补。在学科建设的“硬指标”中合理设计思想育人的“软指标”,使“软指标”变成“硬约束”,又以思想育人各个环节的合理安排来提升学科建设中师生的获得感,使学科建设既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又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

(二)突出工作重点:着力破解在“双一流”建设中增进教师协同育人的操作难题

围绕一流师资队伍建设这一工作重点,要着力破解教师参与协同育人的操作难题,使一流师资队伍成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新增的主体力量。第一,要落实教师协同育人的主体责任。通过建设教师参与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责任体系,进一步明确教师协同育人的权利和义务,使其明确为什么要育人、如何育人等。第二,要改革评价方式。将协同育人的要求融入教师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特别是要将思想政治表现及育人功能发挥作为教师评聘的首要指标,使教师的育人工作在任务设定、过程管理、效果评价等方面可以量化考核,并且与教学考核、学术评价、职称评聘等有机结合。第三,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制定教学科研任务调减、人事待遇增加、工作条件保障等扶持政策,切实优化教师协同育人的环境和机制,同时创造条件鼓励高水平教师在协同育人中发挥示范作用。第四,加强培养培训。通过集中学习、讨论交流、典型示范、现场观摩、体验教学等方式,提高教师协同育人的素质能力,形成传帮带的育人传统。第五,建设高水平育人团队。以一流课程建设、一流科研项目研究、一流的成果转化等为载体,将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科研创新团队、成果应用团队等与建设高水平的育人团队有机统一起来。

(三)优化育人体系:大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能力水平

与“双一流”建设相适应,需要不断构建和完善一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和服务于一流人才培养的能力水平。第一,树立一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是以学生为本,以造就一流人才为已任,而一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8]。第二,明确一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一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建设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元素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体系,也需要建设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引领的世情、国情、党情教育体系。第三,构建一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一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构建以学科领域、学科群、学科为单元的资源分配和管理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对接不同学科、不同特点的学生需求。第四,创新一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一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网络学习、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等变化,必须加大自身方式方法的创新,扩大对新媒体等现代信息平台、技术、资源等的优势运用,不断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引导力、创造力和决策力。第五,建设一流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队伍。一流人才的培养使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发展压力,会出现更多的思想和心理等问题,需要高校在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中统筹和同步建设一流的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队伍,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及时、更具个性、更为有效的专业化教育与帮助。

(四)建设育人共同体:积极构建“双一流”建设中协同育人的常态模式

构建“双一流”建设中协同育人的常态模式,就是要使教师与学生形成紧密的、常态化的协同育人共同体。第一,建设一流的课程育人共同体。以一流的课程教学为载体,在课程教学中激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高水平的教学方案设计、课程资源建设、网络学习平台搭建等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运用互动式、研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教自律,使课堂教学向课程育人拓展。第二,建设一流的科研育人共同体。以教师或学生的科研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教师对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作用。第三,建设一流的实践育人共同体。以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创业实践等为载体,充分鼓励教师参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或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既指导大学生提高专业实践运用能力,又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第四,建设一流的班团组织育人共同体。以学生班级、党团组织、社团活动等为载体,鼓励教师通过担任班主任、指导教师等参与各类学生组织建设,既指导各类学生组织进行规范化建设,又指导其充分发挥组织育人的功能。第五,建设一流的文化育人共同体。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和一流的学科文化建设为载体,既要建设一流的师德师风,使之更具有自我约束性和示范带动性,又要建设一流的校风学风,使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力量更加深厚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