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调查研究要力戒形式主义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专家讲习之十九

湖北日报讯 讲习嘉宾

李珊珊 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研究员

提要

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找到症结,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拍脑袋决策,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视察湖北时指出

越是矛盾和问题交织越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就明确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今年4月视察湖北时再次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找到症结,做到心中有数”。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调查研究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一些领导干部认为,现在改革发展任务繁重,各方面矛盾和问题交织,没时间去调查研究。这种认识的错误在哪里?

李珊珊: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纵观党的历史,什么时候我们注重调查研究,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进展得比较顺利;什么时候我们不注重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不深入,我们的事业就出现曲折。以毛泽东同志为例,歌里唱到“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为什么能做到“用兵真如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毛泽东同志善于运用调查研究来解决问题。大革命时期,面对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不同声音,他赴湖南湘潭、湘乡等五县考察农民运动情况,写下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土地革命时期,他先后写下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东塘等处调查》等具有重要价值的调查报告。这些调查报告使我们党能够全面充分地了解实际情况,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根据切身经历,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革命必须依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怎么了解实际情况呢,就是要进行调查研究。

从现实层面来讲,调查研究是我们实事求是、科学决策的必要前提。实事求是是我们的思想路线,“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变化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如何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呢?就是要去调查。怎么找到其中的规律性呢?就是去研究。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找到症结,做到心中有数”。

一些领导干部认为,现在改革发展任务繁重,各方面矛盾和问题交织,没时间去调查研究。这是一种典型的官僚做派。越是矛盾与问题交织的时候越要去了解事实,越要调查研究。因为领导干部是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是地方和部门政策的决策者,不了解实际情况如何能够做到把中央精神与地方和部门实际结合起来,从而保证中央政策精准落地呢?有的基层干部和群众提出疑问,中央的好政策到地方上怎么就变了呢,这与一些领导干部缺乏调查研究导致执行偏离走样有很大关系。现在有的干部说自己忙,革命年代,党的领导人既要应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又要做好地方群众工作,还要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他们不忙吗?战时,他们都能坚持广泛的调查研究,现在我们怎么会“没时间”?

形式主义的调研对改革发展事业危害巨大

记者: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然而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不少调查研究走过场的情况。有的干部调查研究去是去了,但搞的是浮光掠影、人到心不到的“蜻蜓点水”式调研,有的搞指示多、虚心求教少的“钦差”式调研,还有的搞“选择性”调研和“被调研”,这些形式主义的调研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对改革发展事业有怎样的危害?

李珊珊:形式主义的调研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从客观上来讲有三个方面:一是官本位思想依然没有杜绝,有的人去调研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耍威风、抖排场,体现“身份”与“特权”。二是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革命年代,调研直接关系着队伍的生死存亡,在和平年代,这种危机感在不少人那里不那么紧迫了,不那么重要了。三是党内的相关制度不健全,就拿当前的考核制度来讲,有的考核注重看“痕迹”,看台账、看档案、看笔记、看记录等等,而不是看调研实效,以致一些干部把大量精力用在了整理材料应付检查上。

从主观上来讲也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态度问题。有的干部缺乏工作热忱,得过且过,对工作不投入,有的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二是能力问题。有的干部能力欠缺,不会调查研究。三是立场问题。有很多干部不是不了解实情,只是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说实情,在他们看来,领导高兴比群众高兴重要得多。四是作风问题。有的领导今天布置报告明天就要交,相关部门根本没有时间去调查研究,不得不找材料东拼西凑,应付交差。有的领导干部习惯于“拍脑袋”决策,好大喜功,求大求全,导致相关部门疲于应付,没精力去做调查研究。

以往一些干部虽也煞有介事地搞了调查研究,但搞的是到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调研多、到情况复杂和矛盾突出地方调研少的“嫌贫爱富”式调研,还有的搞自主性差的调查研究、丧失主动权的“被调研”,类似情况根源也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如果去调研的干部好大喜功,缺乏随机性调研的意识,就容易出现“嫌贫爱富性调研”“选择性调研”和“被调研”,导致看不到实情,听不到实话,被设计好的“经典调研线路”牵着鼻子走。

科学的决策必然是建立在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的。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不了解实际情况,把不实不准的情况、信息上报,很可能导致决策层做出错误的决策,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危害党和国家的利益,危害群众利益,严重的甚至造成群体性事件。这样的事情过去在一些地方已有发生,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从“实”中来,到“实”中去

记者:怎么搞好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方向:“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这四个“实”对于搞好调查研究有何重要意义?如何挤干调查研究中的水分,戒除形式主义,切实做到四个“实”,确保调查研究从实中来,落到实中去,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李珊珊:四个“实”是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论。“察实情”是针对调查而言的,掌握实际情况是第一步;“出实招”是针对采取的措施而言的,强调的是措施的切实有效;“办实事”强调的是抓手要实在的问题,崇尚实实在在的把一件件事情办好;“求实效”指向的则是目标追求,以效果为导向抓好工作。四个“实”是一个层层推进的逻辑链,是各级各地搞好调查研究的重要遵循。

做到四个“实”,领导干部须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上级对下级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人们只有在那些愿意听真话、能够听真话的人面前,才敢于讲真话,愿意讲真话,乐于讲真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内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与中央领导同志的示范作用是有很大关系的。要求相关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中做到四个“实”,各地各部门主要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必须首先做到四个“实”。

做到四个“实”,广大党员干部要多和基层群众交知心朋友,多听群众的“心里话”,从而掌握基层的情况和变化。群众是由许多不同的利益主体组成的,在调研过程中要做实事求是地分析。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调研过程中,放低姿态,切实走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兼听则明。各地也要做好干部调研技能的培训工作,帮助干部掌握调研的方法与技巧,提升干部的调研能力。还要改进党内考核机制,完善党内工作责任制、完善决策机制和党内沟通机制,等等,确保四个“实”的要求,落到实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