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辉:尊师重道的美德不能丢

因为管教玩手机的学生,高考刚结束,四川一位老师就被家长带来的人暴打;因为在家长群里贴出学生听写成绩,河南一位老师被逼道歉,并不得不写下辞职信;因为管教调皮的孩子,“严书记”的家属威胁要动用关系开除老师……近来老师因管教学生被粗暴对待的事件接二连三,反映出当前一些家长与老师之间有关教育问题的隔膜和分歧,其背后折射出的某种教育生态,更令人心生警惕。

老师管教学生,是责任也是义务。随着权利意识越来越强,人们意识到老师也必须尊重学生权益,不仅体罚不被允许,批评稍重也可能引起非议。从积极的一面看,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学生的权益要保障,老师需采取更人性化的教育方法。但也要认识到,“师道尊严”古来有之,尊师重道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不能对学生过度保护,对老师的管教过于敏感,更不能对老师进行语言攻击,甚至拳脚相加。否则,难免矫枉过正、过犹不及。

一个极为严峻的现实是,时下很多老师对违反纪律或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批不得、说不得,头疼不已。一方面是学生脆弱不堪,一遇到挫折甚至就寻死觅活;另一方面是老师也成为一种有风险的职业,想管不敢管,管了容易出事。一位老师说,每当面对捣蛋的学生,不禁怀念起鲁迅先生《三味书屋》里提到的戒尺。从前,先生的戒尺是调皮学生心中的忌惮,现在不能用打手心的方式来惩戒学生,那么老师在管教学生时,该以怎样的标准为“戒尺”?《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育部在2008年也曾发布“教师正当惩戒不属于体罚”的观点。可到底什么是体罚,什么是正常惩戒,界限尚不清晰。只有表扬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当务之急是明确哪些老师可以做,赋予老师一定的管教权。有人大代表指出,要赋予教师更多教育孩子的权力。通过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在抑制学生不当行为或不良习惯的同时,努力促成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各级教育部门也应建立更畅通的申诉渠道,引导家长和老师在这个渠道平和沟通,消除分歧,共同把孩子教育好。“国之将兴,必尊师重傅。”任何时代,尊师重道的美德都不该丢弃。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应该对教师这个职业多一些理解和信任。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行的培养,如果家长自己满身戾气,不能给孩子做出良好榜样,谁还敢替你管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