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智超:“大、洋、怪、重”的地名是自断文脉

一元路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是武汉饶有韵味的地名之一。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地名标志设置和管理的指导意见》,重申地名标志中汉字书写、罗马字母拼写、少数民族地名书写等规范要求;清理整治7.5万多个“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

早在两年前,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视频会议,民政部负责人表示,要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并加强地名文化保护。

近十年来,中央多次对地名进行整改,凸显了中央对地名的重视,可另一方面,即便中央三令五申,“大、洋、怪、重”的地名却还是不断出现。

地名规范,兹事体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地方大拆大建,短短数十年间,我们孩提时熟知的许多地名,长大后,就再也看不到了。据统计,1986年到2015年,我国大约6万个乡镇、40多万个建制村的名称消失了。与此同时,一些大、洋、怪、重的地名纷纷出现。譬如一些小区明明只占了几见方地,就冠名国际、天下,难免大而不当;英国的爱丁堡、法国的枫丹白露、美国的曼哈顿等洋名,也成了许多广场的名字;老鼠街、卓肿路等名字则让人哭笑不得;全国各地有无数条“公园路”,千人一面,让人无以分辨。

这些地名,有的是开发商为了博眼球刻意进行的“创新”,有的是崇洋媚外的心理在作祟,有的则是取名者懒得思考随随便便取的。不管是由于何种考虑,这样给地方取名,都是不谨慎的。

每个人出生以后,都会有一个名字,家长给孩子取名当然是慎之又慎。古语有云:赐子千金,不如授子一艺;授子一艺,不如赐子一名。

每个城镇、乡村、街道、站台也有自己的名字,这些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随着名字的传播、被人记忆、进入文化传承,名字就有了自己的生命。正如一个人换了名字,总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条街道改了名,就好像换了天地。尤其是当人们习惯了一个老地名之后,突然间修改地名,就容易给人造成困扰。

地名的背后是文脉

如果地名消失了,地名所承载的记忆似乎也随之消失,名称的断裂,正是记忆的断裂。

物转星移,沧海桑田,有的街道被改造、扩建,但只要地名还在,它还是为我们所熟悉的街道。

在武汉市,就有许多非常有韵味感的地名。比如一元路就是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意思。光阴在这条路上流转,改变了两旁的人物建筑,但路名依然如故。类似的还有二曜路、三阳路、四唯路、五福路、六合路,第一次听这些地名或许会觉得平淡无奇,但了解了背后的意味,地名立马就会灵动起来。

如果说人是一座移动的图书馆,那么地名就是记录历史的活化石。一个地名,带有很深的地方烙印,讲述了一个地方的发展脉络。譬如史书上记载着,某年某月在某地发生了一起重大事件。倘若这个地名随风消逝,那么这段历史也就无从考据了。一个人去世了,会带走许多故事,而一个地名消失了,就会抹掉一段历史。成千上万的地名消失了,文脉就随之中断,这是非常让人痛心的。

地名应该有文化气度

好的地名,应该有文化气度,能够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样貌,可以赋予一个地方特别的意义,可以勾起人们美好的联想,还可以开口讲述历史。

一些有文化内涵的老地名,应该保护起来。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2004年,民政部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07年,联合国明确了地名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地名也开始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畴。一系列举措彰显了保护地名的决心。

这些举措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地名的相关法规虽然确立了,但是还不能完全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现状。譬如许多开发商擅自给楼盘取名,管理地名的有关部门没有处罚权,难以威慑不规范取名行为。

地名取得好不好,归根结底还是要由群众来评判、由历史来检验。一些地方为了打造“面子工程”,刻意修改地名,往往显得非常功利。哪个地名好,生活在当地的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对一个地名的认同感,是需要时间慢慢积淀的。我们应该尊重对地名形成的文化认同感,也应该将这种认同感传承下去,取更多富有文化底蕴和人文意味的地名。

长江日报评论员 华智超

网友群议>>>

地名承载城市厚度

@米拉奇卡:地名能让人记住乡愁,它承载了整个城市的厚度。

@水洪波: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承载了一个地方的人长时间的记忆,本身已经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改名则是把这些记忆人为地截断。

@良人布衣:虽然地名只是代号,但人是有情感的,久而久之,一个代号对于生活在这片区域的人来说,承载了太多的回忆和情感。

@锅碗瓢盆勺儿:北京有几趟公交车,每过一个站点都会讲这个地名的由来和故事,很有意思。希望所有的地名都伴随一个美好的故事,一直流传下去。

@呼壁斯革勒:这个决定好!不仅规范了管理,而且很有助于我国文化的延伸和传承。

@诗雨:我国的地名往往都展现了丰富浓重的地域文化,不能随意更改。

崇洋媚外该纠偏

@沈宏胜:在人们心中,我国一些地名至今仍代表着文明的形象。改革创新不是贪大求洋,更不是盲目追崇,而是要不断剔除不合理的部分。

@回头没有路:坚决支持这项政策,中国的东西不能丢得太多。

@刘荣阁:地名的崇洋媚外、哗众取宠十分突出,这种风气到了该刹车勒马的时候了!

@向天歌:保护中华地名文化遗产,功德无量,早就该这么做了。

@罗立志:地名整改确实要取消那些崇洋媚外的舶来品。特别是现在的商品开发小区,取名沾洋气尤其明显。比如“xx巴黎”“格林xx”……

@李兆清:这几年,一些地方出现洋地名,这是少数人崇洋媚外心理的折射。地名,要体现中华文明的精髓,要体现一个地方的历史人文底蕴。 (本报评论员杨京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