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逊的学者,淡泊的宗师——记西方经济学家谭崇台教授(2)

千嶂沉云驱旧事 老树逢春发青枝

谭崇台内敛和“与世无争”的禀性,使他在十年内乱中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潜心于教学的他以思路开阔、逻辑分明、作风严谨而著称。1970年高校逐渐恢复秩序,他在教解放军班时,和学生们朝夕相处,十分融洽,年过半百还和一帮青壮年小伙野营拉练,从武汉到沙洋,180里路,硬是坚持走完全程,没有掉队。为此,他还获得了“五好战士”的称号,这位一向老老实实的辛勤园丁,能平安度过那个非常时期,是他自己也是整个经济学界的幸运。然而在极左思想的干扰下,不少事物都被扭曲了,知识青年从城市向农村倒流,高等学校停止招生,教师职称长期定位不动,甚至一度被取消了,这使27岁便当上了副教授的谭崇台,在副高职称上干了30年。西方一些记者对此大惑不解,问谭先生是否感到难过。他对此不以为然:“这是历史特定的产物,受此委屈的绝不止我一个。”他常说:“我痛心的是经济学的停滞和倒退。”尽管如此,他在20多年中还是不断写作,但不能发表,文稿也在“文革”中散失了。最可惜的是1957年他撰写的一本《列宁论帝国主义》的专著,20多万字,颇含一些新意,北京一家出版社收稿后已发了清样,但最终未能出版,以致几经沧桑,遗失一空。谭先生痛心不已,这是一个经济学者多年的智慧和心血,只有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他的劳动成果才这样被无端地浪费。这难道不是对一个学者欲呼无言、欲哭无泪的冲击和践踏!

谭崇台告诉笔者,在我国,经济学恢复生气并焕发青春是由于改革开放方针的正确引导。作为一个大学的经济学教师,他真正的学术生涯开始于1978年,这一年,他终于评上了教授职称。而那时,他已整整58岁了。千嶂沉云驱旧事,老树逢春发青枝。登山莫问山高峻,呕心沥血赋新辞。20多年来,他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近两百万字,他的许多观点和奠定了他在我国经济学界卓越地位的两部著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谭崇台早年对西方经济学就潜尽研究,有扎实的功底,以后又锲而不舍,在当代西方经济学的许多领域中都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见解。由他和另一位学者共同主编的《当代西方经济学说》(1983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问世后,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被许多学校选为教材,并成为全国考财经专业研究生的主要参考书,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教材并授予二等奖。近十几年来,他致力于发展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于1984年出版了《发展经济学》(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影响深远的著作,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评述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的专著,出版后反响强烈,发行了数万册,引起了广大青年学者对发展经济学的浓厚兴趣,由湖北省授予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989年他又主编出版了被列为国家教委“七五”规划高校重点教材的《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这部54万字的专著出版后,赢得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所长帕金斯(D.Perkins)说:“此书的广度和深度给我以深刻的印象,我相信它将成为中国使用的一本标准教科书。”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胡寄窗教授说:“此书内容丰富,立论精辟,特别是将西方学者的观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为建立一门新的发展经济学作出了贡献。”此书1991年由湖北省授予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2年又被国家教委授予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被推荐为全国研究生通用教材。随后他出版了《发展经济学概论》,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被列为“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他的《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又获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993年,他主编的《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被誉为国内外第一部以经济发展思想为脉络的西方经济学说史。鉴于这部专著的学术价值,1995年国家教委授予其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7年该书荣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1999年又荣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他还在全国一级刊物上不断发表有关经济发展问题的论文。其中,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的《十年来我国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长篇论文,被公认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基本总结。

谭崇台的这些著作,一字一句都是他亲手写成,在电脑还没有普及且年事已高,他不可能使用电脑写作的情况下,他的一笔一划,该凝聚了一个学者多少心血!他的手稿整洁而清晰,使人联想到他的性格、他的作风、他的治学与为人。笔者依稀感到1957年到“文革”期间的20年,他似乎并没有白白浪费,在特殊的政治气候下,他没有发表任何作品,形成一段惨不忍睹的“空白”。但如果他不观察和研究问题,不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集聚一个经济学者的思想底蕴和学术智慧,在他可以施展才干的时候,也难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