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仁德 李欣:武汉百步亭社区的实践研究

我国曾长期实行刚性的“社区行政化管理模式”,政府在按照科层制原则构建的行政组织体系中占据着权力垄断地位,其他主体则处于相对弱势的从属地位,遵循国家权力运行的逻辑,体现着政府单向度的行政意志与利益诉求[1]。社区建设缺乏多元主体的交流沟通与民主协商的工作机制,社区建设呈现出与实际情况相背离的发展趋势,严重削弱了社区的发展活力,压制了社区自治的发展空间,并未真正实现社区的善治。当前,伴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城市社区治理的形势更加严峻、环境更加复杂,必须摒弃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引入新思维与新方法,实现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政府已经深刻认识到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引领、道德教育、行为规训、权利保障与促进发展等功能。就社区治理而言,文化所具有的微观权力机制与思想意识规范作用可使之成为有效的治理工具,承担起社区治理的功能[2]。将文化视为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其内在逻辑就在于既将文化作为治理对象,又将文化作为治理的工具,通过对社区文化的培育与建设,促进社区文化的繁荣发展。可凭借文化隐性的治理功能不断开展对社区居民的规训与社区共同体的建设,推动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与进步,最终实现城市社区治理的善治。

一、实践行动:百步亭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有效地将文化建设融入社区治理,提高社区治理能力,达到社区治理效果,实现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变。百步亭社区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两个方面,深入展开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积极构建“以人为本、以德为魂、以文为美、以和为贵”的德文美善的社区文化体系,积累社区治理的文化资源,为实现社区治理的自治、善治、德治奠定良好基础。

(一)构筑社区文化的有效载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社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物质文化是一种实体文化,是社区文化的前提和条件。文化基础设施作为重要的物质实体是构筑社区文化体系的有效载体,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百步亭社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规格配套、高效率管理的原则,积极推进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化、服务多样化、管理规范化,建成了与现代化都市生活相匹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居民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基础设施。

1.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2012年百步亭社区建立了全省最大的党群服务中心。在服务提供方式上,该服务中心实行社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运营方式,为居民提供有偿、低偿和无偿等多样化的文化服务,成为集党员活动、群众议事、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体娱乐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服务中心外面的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社区新闻,文化长廊上展示百名社区志愿者、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让居民随时随地感受优秀文化的滋养。中心内部还建立了对社区志愿者进行培训的志愿者学校,提升居民职业素质与劳动技能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对居民进行党性教育的党员教育中心,对社区居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社区大讲堂,以及对社区居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红色文化代代相传的延安精神研究会等教育基础设施。社区还建立了图书馆,制定图书馆管理办法,逐步实现了图书资源信息化、管理网络化、图书资源居民共享的目标。健全的教育基础设施是居民家门口的“终身学习站”,既有助于丰富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推动了学习型社区的建设。

2.健全文体活动基础设施

为弥补社区文化资源不足,促进社区文化资源共享,提高社区文化资源利用率,方便居民群众参与各项文化活动,社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重视经营性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社区文化生态圈”,保证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集教育性、娱乐性、艺术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文体基础设施。社区设立了融未成年人教育、科普宣传、家长培训、托管辅导、孕婴培训等服务内容为一体的少年宫。建立了鼓励社区居民充分施展文艺才能与培养兴趣爱好的健身中心、休闲会馆、社区书画社等种类齐全的文化活动室,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百步亭社区内的中心广场、公园、体育运动场所、健身器材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区居民全面开放,并将其作为联系社区群众的重要纽带,发挥其辐射和联动效应。吸引社区内不同身份、地位、阶层的居民广泛参与文化活动,最大程度地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互动,提升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并由此培养了居民平等友好、参与合作的社区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使居民积极投身于和谐家园建设。

(二)把握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实践活动开展

社区文化活动是社区居民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其内容、形式以及居民的参与程度都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百步亭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吸收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常年开展红色教育、民俗节庆、群众文体、道德讲堂、低碳环保、亭台文化等六类活动。通过文化活动来陶冶、教育、塑造社区居民,促进居民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价值观念,秉持共有的行为规范,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

1.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

百步亭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树立“社区靠群众、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活动靠文化”的理念,遵循“三天一个小活动,五天一个大活动,逢年过节必有活动”的原则,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社区注重提高居民的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和参与合作能力,从居民的兴趣爱好与文艺特长入手,培养社区文艺骨干和文化领袖,号召居民“培养一个兴趣爱好,加入一个活动团队”。目前,社区已组建100多支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打拳舞剑等草根性群众特色文化队伍,由他们负责组织社区文艺表演活动。这些“自组织”的社区文化团体,壮大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力量,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了社区文化朝开放性、包容性以及参与性方向发展。其次,社区充分利用中心广场、公园等休闲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歌舞晚会、电影放映、科普宣传等活动;利用文体健身中心开展全民健身、体育比赛活动;利用种类齐全的文化活动室开展琴棋书画切磋交流、少儿才艺展示、中老年舞蹈表演等娱乐活动。最后,社区还建立“政社企居”四方联动的工作机制,与企业、大中专院校、艺术团体、社会组织等加强合作,形成文企共建、文校共建、区域共建工作合力,促进其进社区开展专场或联合文艺演出活动,将优秀文化作品送到居民身边,增强社区文化的活力与生机。

2.举办独具特色的节日庆典活动

集体情感是所有群体成员所共有的生存、团结与发展的信仰要素,它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存在,而是与群体成员共同拥有的某种真实存在的东西相联系。在古代社会,盛大的宗教活动与祭祀活动往往是社会成员寄托集体情感的载体。而现代社会,集体情感通常借助各种节日庆典活动来建立和表达。这些传统庆典活动通过再现社会历史与文化传统,激发社区成员的集体记忆与集体情感,强化社区成员的共同体身份认同,塑造了社区核心价值。百步亭坚持每月第一个周一早上八点举行社区升旗仪式,要求社区党员、管理人员、志愿者以及物业等各方代表上台演讲,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歌颂身边的好人好事,让升国旗成为社区居民心中最神圣、最向往的活动。此外,自2000年开始,百步亭连续17年举办元宵灯会展览活动以及“一家一道菜、万家聚一堂”的小年夜“万家宴”活动,连续5年举办全国社区网络春晚。用传统年文化的回归表达居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展示社区良好的文明风尚。再次,社区还坚持“好家庭带来好家风,好家风滋养淳朴民风”理念,长期举办“家风家训”优秀作品评选活动,让每个家庭比学赶超,形成比家风、树榜样的好风气,用实际行动传承中华家庭美德,重塑社区家教门风。最后,每年“七一”社区都要举行隆重的表彰大会,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和优秀党员风采展。社区每年组织近3000名党员和群众到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培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用榜样的力量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感染社区居民。

3.组织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

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教育,一次活动就是一次动员,活动成为弘扬社区志愿文化的良好载体。百步亭社区在文化建设中重视对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意识培育,坚持把邻里守望相助的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推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在“做细、做小、做实、做全”上下功夫。社区为保障志愿服务工作有人做、有人管,邻里守望无盲点,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服务网络。并建立志愿服务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在各苑区和驻区单位共设立26个志愿服务站,制定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其次,社区积极吸纳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职工、楼栋长、居民群众等热心公益事业的居民带头加入志愿服务组织。目前,社区注册志愿者4万多名,占居民总数的30%左右,17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常年活动在居民身边。最后,社区志愿者与社区1000多名空巢老人、500多名残疾人,全部结成了亲情关爱对子,坚持每天送问候,每周送服务,急难送救助,生病送医疗,生日送祝福,节日送慰问,让弱势群体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关爱和温暖。走在百步亭社区中,志愿服务队随处可见,他们发挥各自所长,管家庭矛盾调解、管老人生活照顾、管孩子托管辅导、管社区环境卫生、管社区治安秩序、管社区文化宣传,为社区注入源源不断的道德清流和社会暖流。

二、文化治理:百步亭社区文化建设的治理效应

文化既是生活世界的意义建构,也是建构生活世界的隐形力量。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决定“传统共同体”内部凝聚力大小的是社会成员的“本体性意志”,也就是社区居民共同拥有的集体意识和社区文化。[3]百步亭将居民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将文化建设作为社区治理的的路径选择,带领广大居民积极投身于社区文化的培育与创新,充分发挥社区文化“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软”治理优势。如今的百步亭已经形成了治安秩序良好、人际关系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风尚文明的发展格局,成为全国首个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先进社区,实现了社区治理的文化转向。

(一)提升居民社区认同惑,增强社区团结

涂尔干认为,古代社会是建立在个人同质性和社会相似性基础上的机械团结,现代社会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有机团结。集体意识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而集体意识对现代社会团结的调节作用却有所削弱,这就为社会成员的个体化和异化留出了发展空间,社会共同体会逐步走向衰落。美国学者戴维·波普诺指出“社区通过日常共同的认同感强有力地联系在一起”[4]。心理学将社区认同定义为“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基于自身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在相互沟通、相互交往、相互帮助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心理上的依恋和归属”[5]。由此可见,社区认同是社区成员共同的情感结晶,是社区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支点,是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但是居民的社区认同并不会自发产生,社区认同是一个缓慢渗透的建设过程,需要借助正确的、与时俱进的文化载体才能培育与发展起来,社区文化认同是社区认同的前提与基础。

社区文化在社会文化大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要让居民真正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就不能只停留在空喊口号的形式上,而要让居民走出封闭的家庭空间真正行动起来。百步亭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引导居民从文化艺术活动的讨论策划到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深度参与,让居民既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享受者,也成为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百步亭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的文化活动吸引社区内不同身份、地位、阶层的居民广泛参与,最大程度地促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互动和情感联系,从而到达到对居民的社区整合,打破了社区的“陌生人”隔阂,将社区建设成以亲属为基础的血缘共同体、以邻里为基础的地缘共同体和以友谊为基础的精神共同体,从而为社区治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促进社会资本构建,维护社区秩序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正式将经济学核心术语“资本”引入社会学领域,提出了“社会资本”概念。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集合,这些资源与由个体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6]。然而,真正使社会资本概念得到学界广泛认同的是帕特南,他指出“社会资本是个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关系网络和由此产生的互惠互利和相互信任的规范”。从概念界定来看,社会资本与社区治理是两个不同的理论范式。前者关注人们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信任、互助、规范、关系网络等社会主体间互动合作必不可少的要素,后者关注社区的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权力分配、公共事务管理、公共利益实现等内容,但是二者却在社区治理实践中产生了关联。社区社会资本是社区良性运转的活力源泉,有研究表明,社区的社会资本状况与社区治理的效果之间具有相关性,即社区社会资本总量越丰富、结构越均衡,社区凝聚力就越强,社区治理的效果也就越好。

频繁的社会交往和密切的社会关系是增加社区社会资本的前提条件,而促进社会交往和强化社会关系的基本途径是开展具有集体性、包容性与开放性的社区“共同活动”,社区成员只有在共同活动中才能增进交往互动,建立社会关系[7]。百步亭社区通过建立健全的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构出更多的社区公共领域,将分散的“原子化”居民聚集起来,增强居民之间的互动性、组织性和资源共享性,构建积极的社会关系网络,增加社区的社会资本存量,优化社区的社会资本结构。此外,百步亭依托健全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广泛开展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构建惠及人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文化需求。社区居民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建立了普遍性信任和互惠性规范,增加对相互间行动的预期,减少了社区集体行动的困境,形成了非正式的联系与合作关系。进而积极构建相互信任、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的社区安全网,形成集体意识、理想信念与价值准则的共识,提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维护了社区的良好秩序。

(三)重构社区价值体系,强化社区共识

文化艺术作品传播或者风俗习惯传承等方式可以潜移默化地控制被统治阶级的思想,进而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8]。这是安东尼奥·葛兰西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霸权的批判和讽刺,但是从中可以看出,文化具有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重要功能。我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不和谐因素明显增多,社会问题呈现出宽领域、深层次、突发性的特点。社区是社会的微观缩影,也正经历着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转变。社区作为一种维系社会共同体的结构力量,从根本上体现了一种精神价值,即培育居民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自觉认同与主动内化。社会价值重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国家在社会价值体系构建中处于领导地位,发挥对上层价值体系的顶层设计功能。而社区在宏观价值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连接功能,可以通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运用新颖多样的艺术方式,利用文化稳定持久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落实到家庭与个人[9]。

强势灌输社会价值往往收效甚微,百步亭充分发挥创新能力,积极寻求“自组织”安排,运用文化的嵌入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活动,让居民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百步亭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的孝道文化、家文化、亭台文化、年文化、红色文化主题广泛应用到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创建了一系列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百步亭特色”的节日庆典活动。这些节日庆典活动在特定的时间点按时举办,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同和广泛参与,已经发展成为展示社区文明风貌、塑造社区核心价值、维护社区良好秩序、促进社区团结、强化社区共识的标志性仪式活动。文化是通过象征符号而复制和传递的,其核心是思想观念,尤其是它给人们带来的价值。居民在参与这些具有价值重塑功能的节日庆典活动中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和道德的作用,形成了价值层面的凝聚力,进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自身塑造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推动社区共同体建设。

(四)培育社区公共意识,提高社区文明

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社区是一种基于地域边界的,具有共同的联系纽带和社会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封闭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生活在共同体中的人们从出生之时起就休戚与共、同甘共苦。社区是社会的微观缩影,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社区也经历着传统性和现代性之间的博弈,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传统道德约束的削弱和现代道德缺位现象。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利益格局日益分化的刺激,社区中狭隘的利己主义开始泛滥,自私自利、效率优先、个人至上成为居民的行动逻辑,居民渐渐异化为“理性的经济人”和“无公德的个人”。城市生活节奏快,社会竞争激烈、压力繁重,大多数居民早出晚归,邻里之间由于缺乏交流互动而情感冷淡、关系疏远。这些因素易使居民处于联系松散、组合随意、价值信仰缺失、个人道德滑坡状态,社区归属感下降,社区公共观念弱化,从而难以将社区整体的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联系。社区仅仅停留在“行政区划”的地理意义层面,而并非它本原意义上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文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应该具有公益性与利他性特质,应注重培育居民的社区公共意识。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来分析,社区文化活动能整合社会资源,凝聚人心,具有社会动员、社会抚慰和社会整合的功能。百步亭社区在文化建设中,让志愿服务涉及社区的方方面面,营造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志愿服务氛围。通过长期开展非盈利性的公益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居民改变了参与认知,深刻认识到志愿服务不是个人的单方面付出与利益牺牲,提供志愿服务是利他与利己相互融合的过程,既可以让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得到帮助,又可以实现个人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在社区志愿者影响下,社区居民普遍形成了超越个人私利的志愿服务意识、慈善博爱精神、家园文化观念,能够以高度的社区责任意识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来关怀社区。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百步亭已经形成了“人人比着做好事,个个争着当好人”的良好风气,推动了社区公共意识的培育,提高了社区的文明程度。

(五)营造民主协商氛围,推动社区自治

社区治理需要建立多元主体交流沟通、民主协商、协作参与的网络才能实现善治的目标。这种多元主体参与网络的构建实质上是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社区利益相关者在博弈和互动中维护自身参与社区建设权力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国城市社区的行政化管理是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的理性意志在社区治理上的主观想象,社区建设有着明显的行政化与官僚化倾向。社区文化作为社区建设“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避免不了政府的管理与控制。社区文化建设规划多由政府或街道自行决定,较少征求居民的意见与建议,居民丧失了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更不用说拥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权利。总结美国、日本等现代发达国家的社区文化建设经验可以看出,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除了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居民基本的文化权益外,最重要的是培养居民的参与精神和民主意识,促进居民自觉主动地关心社区公共事务,积极投身于社区建设。

随着党和国家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日益重视,政府逐渐将权力下放,减少了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干预,确立了民主化、合作化及弹性化的建设思路。百步亭致力于打造社区治理的“红色引擎”,充分发挥社区党委对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引领作用,注重维护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归还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知情权、建议权和参与权,广泛动员社区中的文艺爱好者,并通过培养使其转变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和领袖,负责组织各种社区文化活动。百步亭社区管理人员、社区居民代表、社会组织就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展开对话交流与沟通协商,社区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鼓励支持和引导居民与社会组织全过程深度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形成共驻共建的工作合力。百步亭以这种“让权”与“赋权”方式,营造了社区的民主氛围,增强了各方代表参与社区建设的话语权与责任感,提高了多元参与主体的批判反思能力与民主协商技能。进而拓展社区自治的发展空间,使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成为社区的自治常态,推动了社区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三、思考与建议

在现代社会,社区不再是政府的延伸组织,社区治理更不应过度依赖外部行政力量,社区应该巩固自身的基层自治组织地位,从社区内部出发,着眼于居民,增强居民的社区主体意识,培养居民对社区公共事物的兴趣与参与能力,构建社区共同体,激发社区治理的内生力量。百步亭将文化建设作为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取得了良好的社区治理效果,真正实现对居民“安心住在百步亭、开心嗨在百步亭、舒心育在百步亭”的人文关怀和社区承诺。因此,在当前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时期,深入研究百步亭社区文化建设对社区治理发挥作用的机制,对我国其他城市社区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文化建设: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

社区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家园文化,具有地域性、继承性、共享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对居民具有价值导向性、情感归属性、行为引导性、教育实践性的重要作用[10]。因此,相对于依靠国家权力的具有强制性、专制性、官僚化色彩的社区行政管理模式而言,文化治理是一种形式温和、以人为本、民主化的治理方式。百步亭充分认识到了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治理之间的融合性与统一性,注重文化建设对社区治理的促进作用,深入开展作为社区治理对象的社区文化建设与作为社区治理工具的社区文化政治运行两项重要的实践行动。一方面,通过凝聚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居民的力量与智慧,加强建设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社区文化,推动社区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增强社区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注重发挥文化的治理功能,展开文化治理行动,通过社区文化实现对居民的心灵滋养、精神提升和心智开发,促进社区公共精神以及社区认同等社区内在实质性要素的孕育与成长;并通过繁荣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加强社区居民的交往互动,孕育社区共同体要素,建构社区公共性的集体行动,促进现代异质性的城市社区向“社会生活共同体”回归,激发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实现社区治理的德治、善治、自治的有机统一。

我国当前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续多年的单位制已经瓦解,城市居民由“单位人”转变为“社区人”,社区成为人们的具体生活空间与社会关系场域。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现代主义思潮快速蔓延,导致社区居民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于是,居民在社区生活中,奉行“个人至上”的价值追求,遵循“理性计算”的行为逻辑,人与人之间情感冷淡、关系疏远,社区成为了“陌生人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社区交汇,社区共同体逐渐解构[11]。因此,社区治理的目标就是要强化社区共识,化解社区矛盾,增进社区内部团结,培育社区共同体要素,最终促进社区共同体在现代社会的复兴。但是任何社区治理理念的执行、治理策略的实施以及治理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以相应的文化为基础,脱离了文化支撑的社区治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对社区治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与价值。

托尼·本尼特提出“文化既是治理的对象,也是治理的工具,就对象而言,文化是指社会成员的道德、礼仪和生活方式;就工具而言,文化是对社会成员的道德、礼仪和行为方式等进行管理干预和调节的手段”[12]。百步亭取得的良好的社区治理效果离不开社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协调发展与共同促进,但归根结底是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治理功能的结果。基于百步亭的社区治理经验,可以说将文化建设作为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是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发展趋势。一方面,只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才能增加社区文化的资源数量,提高社区文化资源的质量,净化宏观的社区环境,使居民在社区生活中时刻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形成共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尺度,为社区治理营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只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才能发挥文化对微观社区居民的塑造和培育作用,从深层次制约和支配社区居民的行为和社会活动,促进社区居民将社区规范、社区核心价值由内化于心转化为外化于行,用社区成员自觉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推动社区治理,使文明成为主流、利益得到调和、冲突实现消弭、矛盾取得化解,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

(二)发展完善:百步亭社区文化建设的提升空间

社区是一个以文化为基因的有机体,也是一个以文化为纽带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的良性运行与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而言取决于社区文化的状况,因此社区治理的核心与关键就在于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一旦形成,便会以其非强制性但稳定持久的无形力量渗透于社区的方方面面,并以不同的形式和渠道对社区治理发挥独特的作用。这启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娱乐功能层次上,而应该将其提升到强化居民的社区认同感,构建社区社会资本,化解社区矛盾,推动社区自治的城市社区治理路径选择的高度上来。虽然百步亭通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激发了文化的治理功能,促进了社区治理,但是要想实现社区文化与社区治理的良性互动,在社区文化建设中仍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应动员青年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完善社区文化工作队伍。文化是社区的灵魂与核心,人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智力来源,社区文化工作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着社区文化的品质,社区文化工作队伍的能力直接决定着社区文化的建设水平。青年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生力军,能够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形式,为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创造力。因此百步亭应该动员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以及现代艺术管理能力,掌握经济、文化政策法规的理论知识及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策划与执行方式,具备群众文化创作、社区活动组织运作与推广能力的年轻人投身于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用高水平的文化工作队伍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突出社区文化建设的个性,更好地为社区治理服务。

其次,丰富社区文化培育形式,健全社区文化建设体系。一般而言,社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物质文化通过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来体现,是一种表面化的浅层次文化形式;行为文化集中表现为社区居民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往往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促进居民改变自身的言行举止;制度文化是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普遍认可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它是社区动员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精神文化既是社区文化的核心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是社区治理的重要支撑。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要立足于社区实际情况,统筹兼顾社区文化的四个方面,大力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社区文化建设内容,构建系统的社区文化建设体系,全面激发文化的治理功能。

最后,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提升社区文化的层次和水平。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由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一是逻辑起点理论,二是中轴核心理论,三是外围结构理论,其中外围结构理论包括社区居民自治理论、社区管理有序理论、社区服务完善理论和社区文明祥和理论[13]。社区文明祥和理论内含社区文明与和谐文化理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手段和途径等都有明确的说明。因此应该加强社区文明祥和理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避免社区文化建设停留在群众自娱自乐、单调庸俗的肤浅层面,注重社区精神的培植、社会公德的教化与培养,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提升社区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从而实现社区治理的善治。

参考文献:

[1]李山.社区文化治理:个体化社会的社区重建之道[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李山.社区文化治理:主体架构与实践行动[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1).

[3]文化.文化建设激发民族社区治理内生动力——基于西北民族社区治理的实践探讨[J].西北民族研究,2014(4).

[4]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1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唐有财,王天夫.社区认同、骨干动员和组织赋权:社区参与式治理的实现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7(2).

[6]周红云.社会资本:布迪厄、科尔曼和帕特南的比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4).

[7]郑萍.文化民生视野下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文史博览(理论),2011(1).

[8]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书简[M].田时纲,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

[9]施雪华,禄琼.我国社区文化治理的新探索——以保定美地社区为例[J].理论探索,2017(3).

[10]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91.

[11]李世敏,吴理财.社区治理的文化转向:一种新的理论视角[J].理论与改革,2015(1).

[12]托尼·本尼特.文化与社会[M].王杰,强东红,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3]张大维.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