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国理政的重大议题研究

12月3日,由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政治学研究》编辑部、《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同济大学文科办公室主办,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承办的“中国治国理政的重大议题研究---第一届中国青年战略论坛”在同济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的40余位青年学者参加本次论坛。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马锦明教授致辞。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主持开幕式。

马锦明指出,当前,中国正稳健地走在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通过对自身的变革以及对世界的融入,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中国不仅是要大而且更需强大,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等诸方面都存在着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重大议题。与此同时,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拓展与深入,中国的治国理政也日渐成为对人类全球治理的重大贡献——这既是中国的利益所在,也是中国的责任担当。可以说,为了促成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良性互动,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世情进行战略判断和积极筹划,陆续提出和践行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创新、谋划与设计关系着中国发展的战略全局与未来走向,业已成为中国学界的研究重点,也成为青年学者研究的方向。

门洪华表示,战略是对历史的总结,当前的把握,未来的选择,战略研究既体现着对人类发展的长远性思考、哲学性理解,也包含着具体的路径设计。跨入21世纪,随着中国和平发展与世界转型的并行,我们迎来一个战略构想的时代。回首以往,人类历经磨难与碰撞,战略研究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产生、起步、发展;展望未来,人类进步面临着巨大不确定性和机遇,理想与现实交织构成一幅饱含想象与塑造空间的宏大画卷,未雨绸缪事关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的未来,战略研究迎来了黄金时代。

“作为一个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高地,战略研究不仅是国家领导人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成为普通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门洪华认为,随着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国学界战略研究进入黄金时期。

论坛分四个专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治理与战略的理论视野

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宋伟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薄燕教授、厦门大学法学院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志云教授、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助理钟振明副教授、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丁榕俊助理教授分别以“话语、国家形象与对外宣传:以‘中国崛起’话语为例”、“权力转移还是实力转变:实力转变理论述评”、“共区原则、《巴黎协定》与国际气候治理机制的变迁”、“新形势下中国国家利益再定位与国际法上的转变”、“楔子战略及其在国际政治中的制衡效能”为议题作主题发言。

孙吉胜教授认为,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在世界上备受瞩目。关于中国的话语无所不在。但是,国外的“中国话语”经常不能准确地反映中国。通过对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政界、学界、媒体的报道的分析及对比研究发现,系统研究了国外的“中国崛起”话语与中国的“中国崛起”话语之间的异同。改善国外的“中国话语”,提高中国的国家形象应该从这些差异着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这样就使中国的对外宣传具有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简言之,我们需要清楚与国外的受众交流什么,如何交流,不但使他们愿意听,而且能够听懂,同时能够产生一定的共鸣,从而取得我们所希望的建构效果。改善中国的对外宣传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和相互间的协调,如政府部分的顶层设计、中国媒体的海外影响、中国学者的国际发声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善国外的“中国话语”,使其为改善中国整体的国家形象提供助力。

治理与战略的国际维度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孙德刚研究员、中央编译局全球治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闫健副研究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室蔡亮副研究员、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系副主任刘骞副教授、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宋黎磊副教授、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吕蕊助理教授分别以“霸权之锚:冷战后美国中东军事基地的战略调整”、“本土社会与外来国家:非洲国家构建的社会逻辑”、“安倍内阁的历史修正主义及其批判”、“印裔利益集团对美国国会涉印问题决策的影响”、“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意图、推进与问题”、“北约扩大进程中德国的战略选择与作用”为议题作主题发言。

孙德刚指出,奥巴马执政后,美国相继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出主要作战力量,根据“亚太再平衡”的战略任务,实现了战略重心东移,美国在中东的军事部署呈小型化。“页岩气革命”和美国对中东能源依存度下降,加上近年来中东伊斯兰大国反基地情绪的上升,未来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联酋和吉布提等处于战略地位的中小国家将代替中东大国,成为美国军事基地部署新的战略支点;美国将在中东建立更多的任务导向型军事基地,并将根据中东安全任务多元化的趋势在中东部署更多的“睡莲式”小型基地,包括“无人机”基地。

全球治理、中国与国际制度建构

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胡键研究员,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学峰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副院长刘宏松教授,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郭锐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巍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钟飞腾副研究员,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邱美荣副教授分别以“‘一带一路’框架中的合作基础”、“美国东亚安全保护体系与中国崛起困境”、“政治机会与中国在G20机制中的政策倡议”、“中国和平崛起与国家软实力建设”、“国际制度竞争与中国国际制度战略”、“‘一带一路’、半边缘区发展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中印边界争端的潜在风险及成因探析”为议题作主题发言。

胡键对中国战略环境进行了评估。他指出,所谓战略环境,就是指制定战略的客观条件,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客观的地理环境。当前影响中国战略决策的主要有四大结构性矛盾:即中国对外开放与受岛链困锁的矛盾;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周边国家的非武力挑衅的矛盾;中国的“一带一路”和主流社会谋求共同发展的愿望与国际亚政治力量发动非传统威胁的意图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和平崛起与美国和平遏制的矛盾。因此,中国需要大战略,而大战略的决策既需要中国智慧,也需要汲取西方大国制定大战略的经验范例。

治理与战略的中国视角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能源战略研究院副主任王震教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振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易承志副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包刚升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系副主任黄琪轩副教授分别以“天然气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化利用中战略地位研究”、“必须‘保护社会主义’——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自信’综合的‘主义自觉’”、“催化效应还是替代效应:互联网使用对农民参与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影响”、“从政治僵局到政治危机:自由政体学说的理论挑战”、“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政治与中国的金融安全”为议题作主题发言。

黄琪轩表示,对中国而言,资本项目的自由化不是当前优先的选择,而是今后更长时期的选择。当前推动资本项目自由化不仅必要性不强,且存在着金融安全风险。第一,当前中国并不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流入来保持经济增长,而通过资本项目自由化非吸引资金的并非良好政策,会带来的金融安全隐患。第二,资本项目自由化并不会带来“铸币税”。不少人相信中国资本项目的自由化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而让人民币获得跟美元一样的“铸币税”。而只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持有人民币,人民币才能获得“铸币税”,但目前条件不具备。第三,中国的国际收支并非赤字,而是有大量盈余,中国目前不需要为贸易赤字融资。从长期考量,如果能维持汇率的稳定和自主的货币政策,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继续开拓中国国内市场,而到那时选择资本项目自由化,中国享受的收益更多,风险更小。

与会的学者认为,中国崛起及其战略谋划需要创新思维的引领,而思想创新则是学术活力、理论积淀和多元视野和的共同产物。中国崛起及其战略谋划是兼具高度和广度的重大命题,需要集合不同学科的观察思考与研究方法,才能得到完整呈现。论坛通过多学科、多维度、多视角对治国理政的重大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达成初步共识,其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政治学研究编辑部主任王炳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李放、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志云、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教授分别就会议作总结发言。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存刚主持闭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