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社科名家(第一卷)》节选 章开沅:学术建树

1963年在《历史研究》发表《论张謇的矛盾性格》,开始引起国外与中国港台学者的重视。1964年出版了《武昌起义》,1975年出版了《辛亥革命前夜的一场大论战》,此书曾被日本京都大学岛田虔次教授作为该校文学部研究生基本教材,美、日学者也多加以引用。此书虽然受当时出版环境的制约,但也初步显示了章开沅的坚实学术功底。除此之外,章开沅在组织大型学术专著、论文集、资料集、工具书等的写作、编纂,努力填补学术空白,开辟新的学术领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80到1981,他与林增平共同担任主编的三卷本l20万字的《辛亥革命史》出版,这是世界上研究辛亥革命史的第一部综论性的大型专著。1980年章开沅以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理事长身份主持了该会选编1949-1979年《辛亥革命史论文选》的工作,对新中国成立以来30年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成果中的优秀论文进行汇总。1986年,章开沅根据唐文权先生的倡议,支持编辑出版《辛亥人物文集丛书》,并担任了该丛书的主编。章开沅主编的《辛亥革命辞典》,包括了12大类词目3200余条,共120万字,并附录“辛亥革命大事记”、“1949-1990年国内辛亥革命史主要论文目录索引”,内容广博,以研究阶段总结的形式作出了有关辛亥革命资料与研究成果的总括,堪称我国第一部辛亥革命研究的“百科全书”。章开沅还分别在1985年和1990年出版了两部自己论文的结集《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和《辛亥前后史事论丛》,1996年出版《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并与林增平再次联手主编了新中国第一部以辛亥革命为内容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辛亥革命运动史稿》,与罗福惠教授主编了《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与刘望龄教授等编著了《国内外辛亥革命史研究综览》,与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和苏州市档案馆的部分人员合作选编出版了《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1辑,达117万字之多。

1979年10月初访耶鲁大学,在宿舍前

在1981年的武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章开沅对辛亥革命研究的另一贡献是参与创建学术团体,开辟研究园地。他与林增平、张磊、刘望龄等于1979年发起成立了中南地区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出版《辛亥革命史研究会通讯》,主办《辛亥革命史丛刊》,该刊物被中外学界视为研究辛亥革命的权威刊物。同时于1989年6月组织发起建立了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该中心与研究会联合创办《辛亥革命研究动态》,深受读者欢迎。辛亥革命学术团体的建立,集结了研究队伍,辛亥革命刊物的创办,提供了研究园地。

参加芝加哥辛亥革命学术讨论会后,章开況于1982年4 月与胡绳等在华盛顿美国国会前摄影

2011年6月在新加坡演讲辛亥百年

除了国内学术活动,章开沅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1960-1961年筹备并参加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辛亥革命与民族资产阶级的性格》,并且被《新华月报》刊载向海外推介。1981年10月,筹备并参与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辛亥革命与江浙资产阶级》、《辛亥革命研究三十年》两篇论文,随即又参加在日本东京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活动。同年,倡议并协办首届青年辛亥革命研究者学术会议(长沙)。1982年4月参加美国亚洲学会年会在芝加哥举办的海峡两岸中国学者辛亥革命研讨会,并担任大陆方面的答辩人。1986年10月筹备并参与纪念孙中山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同年还先后参加澳大利亚、菲律宾、新加坡举办的相关学术会议。1991年6月参加韩国汉城大学举办的“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国际研讨会”,8月参加夏威夷大学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10月为武昌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只争朝夕”与辛亥革命》,11月应邀前往巴黎作有关孙中山研究的演讲。2001年10月主编的《辛亥革命大写真》,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同月,主持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研讨会,提交《张汤友谊与辛亥革命》,并作总结发言。11月,参加香港“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研讨会”,作《珍惜辛亥革命遗产——以世纪意识为例》的主题演讲。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他不仅注重引进与借鉴外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方法,还注重推介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的进展。在美国、日本、韩国及中国港台地区,他与一大批学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也为茲后的学术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晚年的章开沅对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和关注一直没有中断。2005年与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2006年与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8卷本)。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时,他又与马敏、朱英主编《辛亥革命前后的官绅商学》,出版《辛亥学脉世代绵延:章开沅自选集》,并发表《百年锐于千载——辛亥百年反思》、《辛亥百年遐想》等多篇论文,高屋建瓴式地盘点辛亥革命。他郑重提出纪念幸亥革命,要看三个“一百年”,即辛亥革命之前的一百年,辛亥革命以来的一百年,以及放眼今后的一百年。他强调说,辛亥精神实质上是对祖国的热爱,追求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梳理历史,是要更深刻地认识和研讨中国精魂,立足现实,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