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社科名家(第一卷)》节选 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的拓荒者

在长期研究中国美术史论和中国书法美学的过程中,刘纲纪对中国美学思想也有十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为他开拓中国美学史这块荒凉而又富饶的沃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其成为中国美学史的拓荒者。美国著名华人学者傅伟勋教授早在1986年就在台湾《文星》杂志上发表了长文,高度评价由刘纲纪执笔撰写的《中国美学史》,认为该书是“中国美学的开山之作”。新实践美学的领军人张玉能教授对刘纲纪在中国美学史上作出的贡献是这样评价的:“刘纲纪是我国美学界公认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专家,而且是大师级的专家。他的两卷本《中国美学史》,虽然没有写完,只是写到了隋唐之前,然而,它却让刘纲纪的名字蜚声海内外,扬名天下,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山东济南召开了一个全国社科重点项目的会议。当时刘纲纪代表武大哲学系出席了这个会议,并提出了中国美学史这个研究项目,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也提出一个中国美学史的研究项目。在讨论时,大家提出意见,究竟是两家分开搞,还是合在一起搞?当时刘纲纪对分开搞有所顾虑:一是如果分头搞的话,恐怕当时很难同时上两个项目,会放弃一个;一是刘纲纪和李泽厚是同学,相互很熟悉,如果分头进行会有诸多不便。会议的结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武汉大学联合研究这个项目。不过,刘纲纪只同意负责部分章节的撰写工作,也不做主编或者副主编。但刘纲纪写作速度非常快,很快就把负责的绪论、孔子、孟子、庄子四章写出来了。李泽厚看了之后认为非常好,在没有告知刘纲纪的情况下就在他所主编的《美学》上发表了,并且还注明《中国美学史》由他和刘纲纪一起主编。而刘纲纪本人对此并不知情。李泽厚这样做,第一,是他看到刘纲纪写的文稿之后觉得很不错;第二,他觉得自己跟刘纲纪关系很熟,就先斩后奏了。后来,在撰写《中国美学史》的过程,刘纲纪逐渐起到了主导作用,成为他独自的研究成果,而李泽厚则主要负责审稿了。

李泽厚在后记中和后来发表的文章中都声明,《中国美学史》他本人没有写一个字,而只是定了指导思想和写作大纲。读者仔细读过之后就会发现,其中的思想和风格,明显是属于刘纲纪的。当然,在写作的过程中,刘纲纪也参考了李泽厚的一些看法,但决不是照搬,而是作了独立的更深入的阐发,而且参考的地方也都注明了。譬如,在绪论中提出中国美学的六大特点,就是刘纲纪独立研究出来的。再如,“味美感觉”、“庄子反异化的人生态度”等提法均由刘纲纪提出。对采用李泽厚观点的地方,刘纲纪又都做了扩展和独立深人的论证,与他的看法并不完全一样。如李泽厚所说的“四大主干”(儒、道、骚、禅)只是他在宗白华美学文集序言中简单地说过的一句话,并没有深人地阐明。真正地对儒、道、骚、禅美学第一次作出深刻、系统地阐明的还是刘纲纪。对此刘纲纪作出了更进一步的阐发。刘纲纪认为玄学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形态,而李泽厚则认为玄学应该归并到道家里面去。再有,刘纲纪认为中国美学应该有六大思潮,即儒家、道家、楚骚、玄学、禅和明中叶以后的自然人性论美学。当时为了协调,不引起太大的争论,刘纲纪才同意了李泽厚关于“四大主干”的看法。此外,关于“六法”的考证和阐释,更是源自于刘纲纪早年出版的《“六法”初步研究》。这样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很多。从这些例子来看,两卷本的《中国美学史》完全属于刘纲纪独立研究、独自撰写的成果。

 1991年,与李泽厚授于厦门海滨

在撰写《中国美学史》的过程中,刘细纪多次翻阅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并以黒格尔写作《哲学史讲演录》所采用的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为自已写作《中国美学史》的原则。在体例上,则参考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即先大量引用原始的文献资料,然后再加以评说。刘纲纪本人对《中国美学史》的评价有两点:第一,《中国美学史》填补了“五四”以来中国没有一部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专著的空白,并且注意尽可能作一种较为深入的哲学剖析和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贯彻其中;第二,尽可能详细地把与中国美学史相关的文献资料收集起来,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即便读者不同意书中观点,也能收获一些资料。这两点早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而从刘纲纪的这两点自我评价,特别是第二点中更能看出他做学问一贯的谦虚谨慎。

《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主要论述了中国先秦的美学思想。中国的先秦时代,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发源地,在先秦美学思想的各种形态中可以找到以后各种形态传统美学的胚芽。各种美学形态、思想基本上就是在先秦时代所形成的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与以老庄思想为先驱的道家美学思想相互对立而又相辅相成的儒道互补的大格局,并由此演化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主轴线。刘纲纪的《中国美学史》第一卷所掲示的先秦美学思想的基本面貌已经抓住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发展的整体轮廓和主要脉络。

《中国美学史》的第二卷分为上下册,论述魏晋南北朝的美学思想。这一时期是中国美学思想自觉的时期,产生了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谢赫的《画品》(即《古画品录》)、庾肩吾的《书品》等一系伟大的著作。刘纲纪的《中国美学史》对这些著作进行了仔细的考证,梳理,析疑,阐释,提出了许多不同凡响的观点。

统观两卷本的《中国美学史》,刘纲纪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美学思想为指导,论述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并处处贯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作了具有内在必然性的深刻分析,许多论述极富创见。发掘了不少过去不为人注意的珍贵资料,在训诂考证上也取得了一系列严谨缜密、令人信服的成果。全书文笔畅达,充满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激情。书中提出和论证了儒、道、楚骚、禅宗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四大思潮,为中国古代美学的分析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系。此后,刘纲纪又进一步提出中国艺术文化的“六大境界说”,即儒、道、楚骚、玄学、禅宗及明中叶后具有近代人文主义、个性解放色彩的自然人性论,并一一作了深入的分析。

时至今日,刘纲纪的《中国美学史》已经显现出来的学术价值以及已经达到的学术高度,仍然是无法替代的。这两卷本著作是刘纲纪研究和探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呕心沥血之作,是他独特的实践美学的传统根基,是他“打通中西马”建设中国当代美学的基地,也是他才思敏捷,厚积薄发,一挥而就的神来之作。因而,它是无法取代的历史成果。

此外,刘纲纪撰写的《<周易>美学》一书,是他在中国美学史研究方面的又一重要成果。此书论述了《周易》所包含的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古代美学广泛深远的影响,是从美学角度系统研究《周易》的一本有份量的专著,在海内外学术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获得了好评。此书在论述中国美学的心物交感论(文艺本体论)、意象论(文艺创造的独特规律)、卦象作为哲学性艺术性的符号、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象数与美等重要问题,以及与西方美学进行深入、实质的比较研究时,都提出了不少富有创见的看法。尤其是认为中国哲学与美学在根本上是生命哲学与生命美学,“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是中国美学伟大精神的表现等重要论述,都为弘扬中华民族美学传统,提供了科学的、可靠的理论依据。此书1993年荣获第七届全国图书奖,1995年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