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社科名家(第一卷)》节选 郭道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郭道扬教授于1940年11月23日出生于湖北谷城县 , 他的童年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度过的 。 中学时代,由于家庭困难,他不得不边学习边劳动, 终日奔波于学校和乡村之间。 为了节省灯油, 他有时只好在月下念书, 甚至借助邻居家的灯光学习,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195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时的省重点中学一襄樊四中, 成为谷城中学毕业生中极少数进入当时省重点高中学习的一员。在襄樊四中,郭道扬依靠国家的助学金完成学业,因此他更加刻苦学习,发奋进取。1960年9月,他考人湖北大学经济系贸易经济专业学习, 大学四年间,他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而且阅读了大量的中外经济文献及文史书刊, 这为他以后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英定了坚实基石出。 1964年7 月,湖北大学建立财会系,他留校任教,讲授会计学原理及商业会计等课程。“文革”期间,湖北大学撤销,他被调到武汉工学院,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当过保管员,采购员,计划员,也下车间开过车床。1972年,湖北大学以“湖北财专”的名誉恢复, 他重新走上讲台, 并参加教材编写工作。 他所撰写的第一部著作并非会计史, 而是 «食品系统的商品流转核算》,这部教科书作为我国专门研究食品行业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第一部教科书被中国食品总公司及商业部所确认, 成为大专院校商业会计专业教科书, 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为撰写这部书, 他踏遍了湖北山乡,在洪湖收过鱼,在曹市收过蛋、收过猪,在、西阳对皮蛋、盐蛋的加工过程做过大量调査工作, 并且在长阳县亲临各加工厂, 研究火腿等随腊制品过程中的成本核算问题。 此外, 他还同湖北省食品公司财务科的同志一道, 深入到鄂城肉联厂调研, 从饲养、 屠宰车间到制药车间及冷冻车间, 分步研究猪肉制品的成本问题模索出了一整套定额管理数据, 为解决食品加工系统的管理问题提供了依据。在整个“文革”期间,郭道扬并不消沉, 而是始终坚持研究经济与会计中的具体问题, 他多次带领当时的工农兵学员深入到基层供销社实习,从制证、记账、编表及至年终决算,都与学员一起从事操作。 在这段时间, 他先后在校内外讲授过“会计学原理”、“商业财务会计”、“工业会计” ,以及会计专题等课程, 学生时代打下的专业和文史功底与工作后对部门会计实践的深入了解相得益彰, 为他以后撰写中国第一部会计史莫定了坚实基础, 而青少年时期的艰难困苦则造就了他坚忍不拔、 锐意进取的优秀品格。

 1957年,初中时代的郭道扬, 湖北,谷城.

 1960年,高中时代的郭道扬, 湖北裏阳

 1962年,大学时期的郭道扬, 湖北武汉

提起郭道扬先生, 人们总会联想到他的 «中国会计史稿», 但撰写这部专著所付出的艰辛却鲜为人知。其实,他涉足会计史是偶然的。1978年初,郭道扬先生风尘仆仆地从农场回到大学讲台 。 当时, 国家商业部拟在湖北威宁召开会计学术会议, 给湖北财专(即湖北财经学院、中南财经大学的前身)会计系9个科研课题,因郭先生回来晚了, 留给他的只剩下最后一个课题一 «中国会计发展史» 。 这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是一片充满荆棘的处女地。谁都知道,中国古籍浩如烟海,而有关会计的史料却廖若晨星。 郭先生更是深知困难重重。 但偌大个中国, 五千年文明, 有史记载两千多年的会计工作居然没有一部专史,他深感责任重大。1978年3至7 月,在武汉这座火炉城中,他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一边搜集资料, 一边夜以继日地写作、修改, 4个月时间他赶写出了9万字的论文«中国会计发展史»。1978年金秋10月学术讨论会在咸宁宾馆召开, 出席这次会议的除商业部领导之外,还有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学院、北京商学院、杭州商学院、北京经济学院、南京粮食学院与湖北财专等十七所院校的教授、 学者, 会议一致肯定了郭道扬教授的 «中国会计发展史», 认为像这样研究中国会计史的论文以前从未有过, 既有史据又有史论, 而且初步掲示了中国会计发展的基本规律, 对中国会计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因而,在这次会议纪要中写道:郭道扬同志所撰«中国会计发展史»一文,是本次学术会议中的重要学术研究成果。紧接着, 1978年11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来函商请他在论文的基础上扩大篇幅, 编著中国会计史书 。 通过前几个月的初步探索, 他感到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因此他毅然接受了这项科研任务。从此,他于图书馆,奇力拼搏于二十四史、十通、历代会典、会要、«玉海»、«渊鉴»等古籍的汪洋大海之中 。 这该是何等艰幸的探索啊! 中国古代, 由于封建王朝长期重农抑商,那些学士、大夫之类,将计数与会计视为末等,故正史上基本没有关于会计的记载。即使被封建帝王所重视的官厅会计也徒有几笔虚文记载,无具体内容。这无疑使研究难上加难。正史不传,他便求助于考古成果与“野史”、“稗史”。历时6年,郭先生走访了50余家单位,査阅了1500余册图书、300余种杂志,整理了20 多万字的史料,制作了2000余张史料索引卡片,请教l70余位各方面的专家,终于完成了长达83万字的会计史专著。也许郭先生选择中国会计史学是偶然的,但正是这一偶然的机会, 改变了中国会计史乃至中国会计的历史地位。

 1983年,上海,郭道扬(右)与中国著名 会计学家、港 序伦先生合影

«中国会计史稿» 分上下两册, 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发行。 该书以时代为经, 以会计、出纳、审计、行政四种相互牵制的职能为纬,分为官厅与民间两大系统,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财务会计发生及发展的历史, 掲示了中国古代、 近代会计发展的历史规律及对世界会计文化所作出的贡献。 该书的出版, 结東了几千年来中国会计有史无书的局面。 国内外学者公认这部书的问世, 是新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大历史事件。 中国老一代会计宗师潘序伦先生撰文, 盛赞它 “填补了我国会计学的空白”。美国新泽西大学教授李露茜评价“«中国会计史稿»是东方的第一部著作, 这部著作将有助于向全世界介绍东方的文明” 。 当代世界会计权威、 国际会计教育与研究联合会主席、 著名的会计学家保罗•加纳认为:“要了解中国的会计,就要读郭道扬教授的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这部书曽先后参加在中国香港、欧洲与澳大利亚举行的国际书展, 由于«中国会计史稿»的巨大学术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函,索取200册,美国国会图书馆、意大利与日本国立图书馆、西方20多个国家的主要大学牛津、 剑桥等均把它作为典藏图书。可以说, «中国会计史稿»的问世, 大大提高了中国会计在国际会计界的地位。这部著作以无以辫驳的史料阐明了理论界长期模糊不清的许多观念, 提出了至今仍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见解 。

(1)首先把会计起源问题界定为“原始计量、记;录时代”,并确定了世界及中国会计历史的点, 这一概括成为世界公认划期断代专用语 。

(2)以史为据确定了原始计量记录时代计量、记录方法演进的历史划期,以及中国古代会计与近代会计发展的历史划期 。

(3)对中国“会计”命名的起源进行了考证,首次全面掲示了中国“会计”命名的原始含义及概念, 以及这一命名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

(4) 首次大量运用考古成果考证了中国会计组织制度、 会计法律制度、 会计方法体系, 以及理财制用思想的发展状况, 使会计史学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取证的基础之上。

(5)系统研究了“量入为出”的财计原则对中国预算会计发展的影响,以及这一原则在自然经济下运用的必然性, 并在 “唐代一节” 考察了理时家杨炎提出的量出制入” 的基本原。

(6)通过研究、考证,明确了“四柱法”在中式会计方法中的地位,并以历史事实证明“四柱法”起源于东汉时代,普及运用于唐宋时代。

(7) 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归纳, 阐明了理财制用与开源节流的财计理论在国家经济管理中的意义, 阐明了理财是国家经济管理的基本工作这一基本观点 。

( 8) 首次从理论与实际两方面阐明了单式簿记的方法体系, 并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基本方法, 确定単式薄记也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它曾经在会计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

(9)从对国家经济的管理出发,提出“财计”这一专业用语,并系统论述了财政、税收、预算、会计、统计及审计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国家经济管理方面的协调作用。

(10) 以当代世界会计改革方向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评价了20世纪30年代改良与改革中的薄记运动, 修正了对改良中式薄记学派不公正的评价结论, 并阐明了这一历史时期改良与改革的关系 。

(1l) 阐明了中国会计发展的特点及其在管理国家经济与私家经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规律, 以及中国会计的发展在近代与西式会计发展之间存在的历史差距等。

该书及其1984年春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委托撰写的姊妹篇 «会计发展史纲» (1985年6月出版)还在国外翻译出版,在国际上广为流传。不久,美国的«会计百科全书»也充分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1989年到1990年, «会计发展史纲»日文译本分上下两册由日本文真堂刊行, 中国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会计学者表示了热烈欢迎。在国内, «中国会计史稿»于1985年获湖北省首届社科成果一等奖, 1988年获财政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1995年又获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会纲»作为中国第一部会计史教科书, 1987年获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列入国优教科书之列; 1988年又获财政部优秀教材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