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玉:从党的历史解读群众路线

9月9日下午,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大型公益学术讲座“荆楚讲坛”走进武昌区粮道街,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文红玉副教授为在座的街道及社区工作人员宣讲《从党的历史解读群众路线》。本次活动由中共武昌区委粮道街工作委员会和周南文化沙龙等单位共同承办,武昌区粮道街党工委书记洪亮主持。

2012年通过的新党章明确规定:“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在近两小时的讲座中,文红玉详细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她说,我党90多年的历史表明,群众路线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党的生命线、传家宝,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绝不能有丝毫松懈。

历史的选择

近代以来,中国多次面临艰难的道路选择。不同政派在历史舞台粉墨登场,决定其去留成败的是能否顺应民意赢得民心。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正是在于顺应民意赢得民心,在于拥有其他政派不具备的群众路线。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地主、官僚、精英为主体的洋务派高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大旗,企图通过器物上的学习自救自强,但因远离大众收效甚微;而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则是农民群体的再次徒劳抗争;新兴资产阶级虽顺应历史潮流而动,但仍是忽略民众、欠缺根基的精英孤军奋战: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戊戌变法被扼杀,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派建立民主共和制的辛亥革命被窃取果实。

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其创立者和领导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从而实现了党与人民群众的结合。党的群众路线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

形成与完善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不久,就提出党的任务是为了中国广大人民利益而奋斗,党的革命活动要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开展群众运动。党的二大到五大是群众路线思想的萌发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开始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并批评了当时党的个别领导者脱离群众、压制群众、做官当老爷的恶习流弊,开创并始终坚持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依靠群众的清新风气。

1929年9月28日,在周恩来主持和审定下写成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群众路线”的概念。1943年6月,党中央通过了毛泽东撰写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表明,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已经形成、确立。

党的七大、八大对群众路线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将党的群众路线完整地概括为群众观点和党领导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两个方面,使得群众路线的内涵更加明确,内容更加丰富,表述也更加完整。在党的十四大通过的党章里,对群众路线进行了高度提炼和概括,即“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一经典表述在以后历次大会通过的党章中得以沿用。

秉承与发展

近几十年来,伴随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亿万人民生活和命运发生了巨大改变。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民族和社会所取得的成效,为世界史所罕见。

现在我们的党已经从建立之初的几十人发展成为拥有8000多万党员、领导13亿人口的大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国情党情民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党肩负的任务更重了。毫无疑问,与过去相比,我们的党员队伍素质有了普遍提高,思路更开阔,知识更丰富,观念更先进,但群众路线犹如干一切工作的精神主线,贯穿始终。

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一直秉持着毛泽东的“进京赶考”理论,考生是党自身,考官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每个党员在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坚定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将成功在望,中国梦想定然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