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社科名家(第一卷)》节选 朱祖延:细雨润物,蔼然仁者

朱祖延为学博闻通识,为人谦和持重。细雨润物, 指然仁者,这是长期与他相处的每一个人对他个性的一致认识。

他自幼性情温润, 上大学期间便表现出浓浓的书生气, 因而得名 “朱夫子” 。 参加工作,踏人社会,乃至成立家庭之后,他长期处在领导岗位之上,但其性情并未改变,仍然是以一副谦和友善、平易近人、慈祥友爱的“仁者”之风,对待和他相处的每一位同事、后学和家人。

对同事:关心保护

曾几何时, 我国的政治运动接连不断, 身处运动漩涡的人们几乎人人自危, 很难保全自己, 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被视为“反动派”而遭受厄运。那时的朱祖延多采取隐忍而机智的工作作风,这种看似“消极”的做法,在当时被认为是缺乏积极

进取、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但却巧妙地保护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位同事。在朱祖延的档案中,有一份«干部鉴定表»,他在陈述自己的缺点”时写了三条,其中的一条是:“阶级观点模糊,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表现右倾。” 具体体现在: “1.在办学指导思想上片面强调智育,忽视全面发展; 2.对知识分子 强调团结和照顾, 放松了必要的思想斗争一一” 这些在当时看来是存在缺点的地方,今天看来在一定程度上则恰恰是优点了。因为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 他并没有把自己和工作中的同事摆在对立面, 而是强调如何去团结和照顾他们, 实在是难能可贵!

档案中还有一段材料, 今天看来也令人顿生感触。 那是关于出国讲学回国时的一些事情。他回忆说:“回国时,考虑到应该送点礼品给朋友们作点纪念。由于当时国内用品奇缺,因此想到送东西应讲实用。袜子、手绢、香皂、衬衫、台布之类,买了一些带回送人,这就把同志关系庸俗化了。”同样是作为“缺点”的这种所谓庸俗化”处理同事关系的方式,仍然体现出他身上浓浓的人情味,是他仁者之风的又一具体表现 。

对后学:关怀呵护

朱祖延对待后学,也是关怀有加,令人难以忘怀。弟子们永不会忘记, 20世纪90年代初期,古籍所正忙于«尔雅-沽林»项目的收尾工作和«汉语成语辞海»编纂工作的全面铺开,常常需要加班加点,每日的饮食大多在学校食堂解决,以免耽误时间。时间长了,朱祖延怕大家缺乏营养,身体吃不消,就经常从家里带来好吃的水果。 尤其是还不时地提前在家中把拿手的红烧肉做好, 到了吃饭时间一个电话通知学生去端红烧肉 。 每到此时, 大家都会兴奋好一阵子。 等到红烧肉端来, 里面肯定还会有好几枚剥了売的卤鸡蛋。 这在当时虽说是给大家打牙祭, 但绝对可以堪称是美味佳肴!

记得是2000年教师节之际, 古籍所的年轻老师和在读的硕士研究生近二十人聚在一起,想趁节日之机,请他出来吃饭,同时也想借机表达谢意,朱祖延欣然应允。 那一次,他不喝酒,但其余的年轻人却异常放松,好几个人都喝得酪町大醉,非常尽兴。可是到了买单时,他无论如何也不准别人抢先。在他看来,他收入高,有机会照顾大家是应该的。无奈之下,学生们只好又让他掏了腰包。一次原本名正言顺的谢师宴, 一下子又变成了朱祖延的爱心宴!至今想来,大家仍感念不已。

像这类来自生活中的关爱, 实际上远不止于此。 而在学业上的关心、 奖掖更是数不胜数。 每个受过他教海的弟子都有着独特而清晰的诸多往事, 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美好回忆 。

即使是那些没有接受过他的亲炙教海的后学们,他们有求于他,他也会给予全力帮助。

曾就读于武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的学者白雉山 (本名杨村) , 当初凭借古汉语和古代文学的基本功引起了朱祖延的注意。在«汉语大字典»编纂人手紧张的时

候,朱祖延极力想把他借调过来,最终由于其原工作单位的原因而未能如愿。白雉山对此,心存感激,后来每有新著问世,都要奉送给朱祖延,朱祖延总要为其写评介文章或赋诗祝贺,这给白雉山以极大的鼓励。二人后来因为在古典诗词、 組联方面的共同兴趣而结为文友,交情甚为深厚。 二人在笔墨交往、电话联络时,朱祖延每每以“兄”自称,其为人之平易若此。

昌学汤教授是湖北大学旁边原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 (现改为武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如今已迁至黄家湖)的一名老师。他从年轻时便热衷于探究汉语错别字原因的心理分析,直至天命之年终成“汉语错别字心理分析”的系列论文。当他凭借这些文章申报高级职称需要专家给予鉴定时, 转弯抹角地找到了素不相识的朱祖延 。 朱祖延客观公正地给出了充分的肯定, 使得他当年在专家鉴定这一关占得了先机, 二人也因此结缘,成了心灵相通的朋友。昌教授也一直把他视为恩师,执弟子之礼, 而对他敬爱有加。随着了解的加深和友情的深化,朱祖延后来又帮助他主编了«新课程汉语词典»,主编«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总纂«归元禅寺志»等等。 诺多的帮助,让昌教授感念殷殷,在他心里,朱祖延就是一尊自觉觉他,开悟众生, 慈悲为怀,呵护弱小的菩萨。而“菩萨心肠”又何尝不具备仁者风范呢!

对家人:关爱养护

这尤其表现在对女儿朱寄和外孙女张蓉的养护上。女儿朱寄是朱祖延的希望,而外孙女张容聪明伶俐,积极向上,又是朱祖延一贯的骄傲。 女儿朱寄在回忆文章中曾写道: “爸爸对我和我的女儿有些溺爱甚至娇纵。” 而这种看似概爱和娇纵实际上是一种

独特的教育方式。比如,朱寄在1969年到 江陵下乡插队时, 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而不能及时回城, 知青点只剩下她一人了, 非常绝望之时恰好在荆州参加运动的朱祖延特意请一天假, 步行几十里赶去看望, 给了她极大的惊喜。朱祖延旧居的阳台上曾种过一架葡萄,每当葡萄成熟时,他每天摘十几願, 一粒粒剥皮去核,放到一个小杯子里,然后一勺勺喂给张蓉吃。2003 年, 已考取研究生的蓉蓉同时在武汉的新东方学校兼职, 出门打车经常要用到零钱。 而在她每次出门之前, 朱祖延总会像变戏法一般给蓉蓉兜里塞上不同面值的零用钱 。 蓉蓉后来才知道,其实那段时间里,姥爷一直在为她税零钱,案头上放着的纸盒里已攒了满满的零花钱。也是那一年, 蓉蓉代表湖北大学参加 CCTV 杯英语演讲比赛, 赢得了湖北赛区的第一名。湖北当地的媒体多有报道,朱祖延亲自跑报摊,捜集材料,剪贴复印并保存下来。不久,他因病住院,又特意托同室病友帮他买来比赛的光盘作为资料保存。

朱祖延这种细雨润物的仁者之举何止于此! 作为后学以及每一个和他相处过的人,都被他的霭然仁心浸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