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社科名家(第一卷)》节选 章开沅:少年早知愁滋味

章开沅祖籍浙江湖州获港村。聚族而居的获溪章氏最初似乎没有什么显赫的祖先,一世祖、二世祖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三世到五世均系一脉单传,直到六世才算有了兄弟三人,人丁也逐渐繁衍,从九世开始分为若干祠堂,章开沅家属于清芬堂。曾祖干臣公章维藩少年从戎,历任安徽抚署文案、牙厘局提调、无为州知州、怀宁县知县等职,是家族中的英雄。1896年,章维藩在安徽芜湖开办益新面粉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机器面粉厂。随后又在当涂以新法开采凹山铁矿,并在上海设立宝兴铁矿公司,均开当地风气之先。

  1926年,章开沅在芜湖出生。不过此时家道已逐渐中落,他并没有见及其先辈当年的辉煌,后因家业和时势等原因,曾迁居上海、武汉、重庆等地。1937年冬,尚且少年的章开沅与家人沦为难民,逃到当时的陪都重庆。父亲由于家庭人多,微薄工资难以维持日常生活,加上外婆与三个弟弟又因缺医少药先后病故,只得把在川的子女全部送到江津国立九中,借助政府“贷金”继续学业。

浪迹川江的章开沅(第二排右一)被家人寻获后与他们合影

  在那里章开沅得到邓季宣校长和姚述隐、朱彤等老师指导,打下较好的学业基础。但到1943年7月,章开沅却因“思想问题”被中学开除。几经辗转,他于同年9月在重庆计政专修班读会计专业,次年5月又因与军训教官冲突再被开除。好强的他不愿牵累亲友,竟一度沦为“无业游民”,浪迹于川江运粮船上。这段经历,让他对社会和时代有更深刻地认识。其时正值抗战,作为热血青年的章开沅一直怀抱爱国热情。1945年,他与弟弟“投笔从戎”,准备随青年远征军赴中缅边境抗击日寇,但不久抗战胜利,随军远征抗日也就未能成行。

少年时期,章开沅可以说备尝艰辛,但在曲折的求学路上已经初显天资聪颖。他酷爱文学,喜读文学作品,读小学五年级时,他的作文《马的故事》得以在《皖江日报》上发表。读中学时,他勤奋写作,文风冷峭,在同学间享有“小鲁迅”美称,当时很想将来成为一个文学家。不过,他显然不是简单的舞文弄墨,相对于文字修辞,他更重于思想表达,也初具独立思考与社会批判精神。

  1946年9月,章开沅复员到南京,报考金陵大学名牌专业农业经济系,却意外地在同年10月被该校历史系录取,由此,章开沅步入了史学的摇篮。当时的任课老师有贝德士、王绳祖、陈恭禄等名师,贝、王都曾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近代史研究院,所以比较重视近现代史与当代国际关系的教学与研究,这对章开沅以后的专业取向产生深刻影响。在这里,他虽然受到严格历史学训练,但此时,却没有想到以后会以史学为职业,当时他最初的志愿是当一名记者,特别是战地记者,在他看来,那才是充满挑战的够刺激的职业。在此期间,贝德士教授对他的影响较大。有段时间,章开沅突然对研究印第安民间文学感兴趣,贝德士不仅没有批评他不务正业,反而设法帮助他向美国新闻处和英国文化委员会借阅有关新出版的著作。与贝德士的接触前后不到一年,他这种赞赏学生寻求新知的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给章开沅留下深刻印象。

  读大学的时候,章开沅求知欲很强,但也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好些生”。在少年磨难之中,他认识到国家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他不断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更不愿脱离时代潮流。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通过读书会阅读了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的许多著作,并且最终选择了革命道路。个人不能选择所处的时代,不过在时代之中却不能放弃个人的主动选择。在少年磨难之中,章开沅一度流浪,连个人的生计都成问题,难得的是他始终对知识和命运都有着直观的感知和把握。这其中也有许多偶然因素,不过都没有成为阻隔,反而在多年以后成为新的契机,个人的因果也成为历史的联系。

 

1947年秋与金陵大学历史系部分师生合影(第三排左一为章开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