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社科名家(第一卷)》节选 刑福义:只有十年学历

1935年农历五月三十日,邢福义出生在海南岛乐东县黄流乡。黄流在海南岛西南端靠海处,从他家走到海边大约十分钟,黄流人把与黄流靠近的大海叫做“面前海”。从黄流往东走数十里,便是现今属于三亚的著名景点“天涯海角”。黄流原属崖县,20世纪60年代划归乐东县。

记录邢福义出生的日子是农历。到了20世纪80年代,留意查看当年农历和阳历的对照,才知道,阳历是1935年6月30日。由于1945年开始上学时,不知阳历,按农历填表,因此农历的日子便一直被当做阳历的日子定格在了他的档案里和户口簿、身份证、护照之上,改也改不过来了。

邢福义1岁时,抗日战争即将爆发,他父亲考入黄埔军校14期,离开了黄流,再回乡已是12年之后。他3岁时,家乡沦陷。日军占领期间,祖父教他认字,让他坐在自己的腿上听念《薛仁贵征东》。说起来一般人不相信,如此1本《薛仁贵征东》念完,四五岁的邢福义便什么书都能找来看了。10岁之前,他读完了村子里所有能找得到的旧小说。有的能懂,有的懂个大意。于是,他喜欢读书在村里出了名。

作为启蒙老师,他的祖父当时开个小杂货铺。祖父当过药童,认得一些字,但有的字只会读不会写。给他念书,只是整体念读,用的是属于闽方言的海南黄流话,不讲究字的点横撇捺、部首偏旁、笔画笔顺,不求“字字过关”。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训练,几十年来他都在“补课”,书桌上和枕头边总要放着字典词典,生怕读错字、写错字和用错词。

临近抗战胜利之时,祖父去世。抗战胜利后,1945年黄流乡筹办起了小学,入学时学生只考作文,按写作程度分到各个年级。参加考试后,老师把他分到四年级。于是,十岁的他,正式上学读书,从小学四年级读起。

1945年9月至1946年7月,他在黄流第二初级小学读了一年书;1946年9月至1948年7月,进入黄流中心小学,读五年级和六年级,完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1948年9月至1949年2月,他到设立在三亚的崖县榆亚中学读初中,读了1学期,因病休学1学期。1949年9月至1952年2月,转入黄流刚刚办起的崖县初级中学(现黄流中学的前身),完成了初中阶段的学习,1952年9月至1954年7月,经过考试,他进入设在海口的广东琼台师范学校的“专师班”学习,时间2年,主要学习画画。琼台师范有正规的“普师班”,时间3年。他之所以选择“专师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对他来说3年时间太长了;另一方面,他酷爱画画,从小学到初中,他都显现出了擅长画画的潜力。他打算“专师班”毕业以后当个小学教师,努力发展绘画特长,争取成为画家。没想到,将要毕业的时候,学校同意并鼓励“专师班 ”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报考大学。他喜出望外,觉得不能放过这个机会。然而,由于经济条件不宽裕,他决定报考时间较短的两年制专修科;又由于想在画画方面发展,于是决定报考设有美术专修科的华中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华中师范大学。可是,按照当时的要求,考美术必须加试“术科”,而要参加“术科”的加试,必须去广州,那里才有考点。他没有去广州的路费,思来想去,他决定报考华中师院的中文专修科,希望考取报到之后能转到该校的美术专修科去。

1954年摄于照相馆,站立者为他的表哥华中工学院学生周福昌

1954年9月,19岁的他来到武汉,到华师中文专修科报到之后,向领导提出了转到美术专修科去的要求,但没有得到批准。好在他对文学本来也很有兴趣,于是便安下心来学习。他课余时司读了不少中外名著,并试着写点儿童文学。1955年一个傍晚,他走进中文系资料室,翻看《语文学习》杂志,读到了几篇讨论主宾语问题的文章,立即对语言里居然存在那么神奇奥妙的规律大感惊讶。于是,他也试着思考一两个问题,越思考兴趣越浓,觉得有一股子力量吸引着自己。他是个从小就富有上进心的人。他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散文《桂山魂》,其中记录了这么一件事:华中师大老校址在昙华林,老校址的运动场旁边是个体育馆,体育馆墙上雕塑写有“自强不息”4个大字,他只要看到这4个大字,心底里便油然而生出一句朴素的誓言:一定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绝对不浪费青春年华。1956年7月,他从中文专修科毕业。将要毕业之时,又出现了一件让他意想不到的事:中文系领导宣布,让他留校当助教。从此,他成了一位永远的“华师人”。

算算他的学历:小学3年,初中3年,中师2年,大学2年,总共是10年。每次查户口,工作人员问他“最高学历?”他的回答总是两个字:“大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