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城外:香成泉都历史文化解读

9月14日,由省社科联主办的大型公益讲座“荆楚讲坛”走进湖北科技学院,邀请文化学者、咸宁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城外主讲《香城泉都历史文化解读》。本次活动由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和周南文化沙龙共同承办,鄂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定光平主持。湖北科技学院数百名师生现场聆听了讲座,院长吴基良出席本次活动并为李城外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咸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近年来,咸宁市委、市政府广集民智,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于是,她有了一个诗一般的代称——“香城泉都”。两个小时的讲座,李城外分三部分系统解读了咸宁的文化类型、成因,并展望了“香城泉都”文化的未来。 

咸宁的文化类型

“咸宁”一词,典出《尚书·大禹谟》“野无遗贤,万邦咸宁”、《易·乾象》“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之句。考古发掘证明,至少在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咸宁这片土地上定居、繁衍,利用石器进行生产活动。可以说,咸宁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刨一口砖就有文物,拣一块瓦就是历史,这些深埋地下的文物古迹,不仅是远古的呼唤,更是历史的见证。

李城外认为,“香城泉都”文化资源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可将其归纳为九种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即以新店土城遗址、孙郭胡城址、通城药姑山瑶族原始石群文化遗址等为代表的古遗址文化;以王明璠府第、沈鸿宾故居、“楚天民俗第一村”刘家桥等为代表的古民居文化;以赤壁之战、李自成殉难、汀泗桥和贺胜桥战役等为代表的战争文化;以山青、水秀、桂香、竹翠、泉温、洞奇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北宋名臣冯京、近代教育家王世杰、当代向阳湖文化名人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鄂南暴动及众多革命先烈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语音特别、语法特别、内部差异大、保留有古汉语词句为特点的方言文化;以九宫山钦天瑞庆宫、太乙观、潜山寺、雪峰寺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崇阳提琴戏、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镇氏风湿病马钱子疗法和通山木雕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

咸宁的文化成因

李城外从历史沿革与地理特征等角度阐释了咸宁的文化成因。

咸宁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被誉为“吴头楚尾”,荆楚、湖湘、吴越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升华,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这一古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既全面又深厚,既开放又传统,呈现出以我为主、批判吸收的兼容性文化特征。尽管后来随着时代发展不断积累、吸纳、丰富,发展形成新的文化,但吴头楚尾古文化的兼容性文化特征,却始终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深入咸宁地域文化的骨髓,影响着咸宁文化的发展走向。

就地形而言,咸宁地处幕阜山脉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地表高低起伏,呈现出群山奔幕阜、众壑赴长江的总体趋势。咸宁土地面积9861平方公里,呈现出岭谷平行相间、山丘盆地参差、沿江滨湖交接、洞穴窅然、泉水奔涌的地貌景观和“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土地为家园”的土地利用格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咸宁地理风貌的复杂多样,也造就了咸宁文化的丰富多彩。

山与水,是决定地域文化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是影响咸宁文化发展的地脉。山水是咸宁文化的母体,在某种意义上说,咸宁的文化生态就是山和水的形态。文化发展必然依托自然条件,咸宁这种依托自然、立足山水发展自身的过程,蕴含着另一文化特征——务实性。当然,务实不是拘泥现实,并不妨碍咸宁人立足现实开拓创新。

咸宁的文化展望

李城外认为,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需要文化来支撑。在所有的文化中,地域文化是尤其不可忽视的文化类型。地域文化研究就是要开发弘扬所在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地方文化名片,彰显地方文化魅力。

结合咸宁实际,李城外认为咸宁未来的文化发展要从五个方面着力。一是打造一座文化地标,即向阳湖名人文化品牌;二是推出两张靓丽名片——香城和泉都;三是讲好三大历史故事——赤壁之战、李自成通山殉难、汀泗桥“铁军”英雄文化;四是擦亮四块“国字招牌”——孙郭胡城址、新店土城遗址、沈鸿宾故居、王明璠府第;五是培植五个特色文化——提琴戏文化、拍打舞文化、鱼文化、嫦娥文化、羊楼洞文化。

讲座最后,李城外强调说,文化的打造、品牌的确立绝非一日之功,必须有长远的眼光、全面的规划,一步一个脚印,通过文化的繁荣来彰显咸宁的魅力,通过文化的提升来提高咸宁的竞争力。他还鼓励在座的大学生深入了解咸宁地方文化,做对家乡文化有强烈自信的“知识分子”,而非“知道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