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冷板凳坐热:记著名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

郭道扬教授代表著作

人物名片:郭道扬教授,1940年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我省首届荆楚社科名家之一。兼任会计史学家协会国际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省会计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务。专于中国会计史与会计学、国际会计研究,公开出版专著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有关著作填补了我国经济史学中的空白。

8月,郭道扬教授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申报书。他的新课题《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计划完成一部百万字的中国会计通史,以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去年9月以来,他已在稿纸上一笔一画地写出几万字书稿。

对此,郭道扬教授笑言:“我今年71岁了,本来是含饴弄孙的年龄,却给自己找了这么大的事,很多人都不理解。”

中国自古以来,会计一科有史无书。由于封建社会重农轻商,将计数与会计视为末等,正史鲜有记载。

上世纪80年代,郭道扬教授研究并撰写的《中国会计史稿》出版,填补了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空白。但是他认为,这部史稿只写到民国时期,并未涉及对新中国会计史的研究,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会计的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全球的重大影响。该是写一部“中国会计通史”的时候了,为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1200多万名会计工作者树碑立传。

一直立志改变中国会计有史无书状况的郭道扬教授,走上会计学道路却“纯属偶然”。

当年填报高考志愿时,一位女同学开玩笑提醒郭道扬:“男学工,女学医,四肢发达学体育,不三不四学会计。”上大学时,他学的是贸易经济,没想到毕业后留校任教,被分到商业会计教研室。为了得到第一手材料编写《食品系统的商品流转核算》讲义,他到基层食品站杀过猪、门市部收购过鲜鸡蛋、洪湖收购过鲜鱼,还到生猪收购站调研改“毛重定等”为“出肉率定等”的方法。

1978年3月,38岁的郭道扬接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任务——承担“中国会计发展史”专题任务。这在当时是无人问津的冷门课题,可以说尚是一个空白,连一点能借鉴的资料都找不到。他遍搜资料,还从图书馆借出一批批古籍,多方考究,严密论证,完成中国会计史初稿,得到学术界赞誉。

郭道扬从此开始了会计史研究的学术生涯。渐渐的,在旁人眼里十分枯燥的会计史和会计学,越来越让他感到奥妙无穷。在他眼里,会计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人类最早的账本就是人的头脑”。

写会计史一字一句,如同沙里淘金。为了找寻更多的线索和材料,他成为全国图书馆、博物馆及档案馆的常客,《中国通史》、《二十四史》等历史书籍和古代典籍是必不可少的案头资料。他还另辟蹊径,开创了一条从陶土刻记、甲骨文、金文、简牍等考古成果中寻找会计史料的新路。只要有关最新考古成果的书籍出版,他便会马上买回家研究。

30多年来,郭道扬教授把冷板凳坐热,收获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

他的专著《中国会计史稿》上下册约83万字,被潘序伦、杨时展、杨纪琬等名家评价为填补国内的空白,外国大学的学者称之为“东方的第一部会计史著作”。

他撰写了中国第一部会计史教科书《会计发展史纲》,并为全国30多所院系培养了会计史师资,开创国内会计史教学之先河。

他的320万字《会计史研究》已出版前3卷,是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唯一能找到的一种中文版本会计书籍。

他开拓国内外会计学研究的新领域,创新研究了一系列具有前沿性意义的问题,如环境会计、人类会计思想起源、会计控制论等……

年已七旬的郭道扬教授,在新课题《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中又瞄准了一系列创新点。例如考证会计的历史起点,明确它与解决中国原始人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关联性,以及与语言、文字、原始艺术、原始数学、原始统计学在起源之际的历史关系;考证中国原始社会末期龙山文化、齐家文化时期的计量记录规则、方法,并通过研究实现与夏商时期会计的连接;以1840年为界,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官厅会计史;中国近代会计史研究以民间会计为主,其中“龙门账”与“四脚帐”这两种中国固有复式簿记制度与账法,属于世界会计文化宝库中的珍品;首次对新中国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的会计史进行研究,展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会计成就。“启动这个大课题,研究价值不仅体现在治学修史方面,而且希望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培养一批中青年会计史研究人才和教育人才。”郭道扬教授说,目前自己的研究团队已有18人,他的心愿就是中青年学者能尽快成长,让这门学科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