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湖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研讨会在汉举行

深入推进湖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研讨会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

3月25日,深入推进湖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研讨会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来自湖北省社科联、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农业侧供给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会议由湖北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宏兰主持。

湖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曾婕在会上讲话

湖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曾婕表示,新世纪以来,在连续14个关注“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支持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和保障。但一些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在阶段性的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并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在新形势下做出的重大决策,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她认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崇尚“创新”,打造农业供给新动力;注重“协调”,明确农业供给新方向;;倡导“绿色”,树立农业供给新理念;厚植“开放”,拓展农业供给新空间;推进“共享”,构建农业供给新支点。

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陈达云在会上讲话

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陈达云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湖北农业发展进入爬坡过坎、提档升级的关键阶段,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有效破解农业发展“两难”问题,即最难解决的矛盾——大宗农产品全面降价与农民持续增收目标实现之间的矛盾,最难突破的瓶颈——农业生产成本全面上升、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缺乏竞争力的瓶颈。

陈达云认为,农产品增量的结构性与存量的结构性盘活之间存在突出性问题,表现在农业投入的增量收到限制;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渠道还不畅通;新型的经营主体尚未建立;农业的金融、保险服务不够完善。这些都在根本上导致了民众实际需求的多样化与服务选择之间存在矛盾,农业生产不能完美适应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同时,产业融合机制不健全,缺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不明显;生产经营成本过高,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滞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缓慢,这些情况都导致农业供给侧结构出现了问题。因此,从供给侧发力,推进结构调整,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会议由湖北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宏兰主持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以系统化的思维来全面谋划。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俊飚建议,在“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提品质”的过程中,需要保持清醒认知,密切注意: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绿色发展意识不弱化;产业发展形态不独单等四大问题。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用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当前农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重塑中国农业的未来。”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梅学书认为,与以往改革发力点不同,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发力点,可用“调”和“激”两个字高度概括。“调”即: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激”即: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

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王红玲表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农业减量化、智能化、融合化趋势明显,这种变化要求农业组织和技术手段进行改革创新。她认为湖北省要重点做三方面的工作:大力发展湖北特色优质绿色农产品,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新型农民主体的信贷财政扶持等政策;全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民革湖北省委主委、省农业厅副厅长王红玲在会上讲话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理念更新、体制改革、实践创新等方方面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邹进泰认为,湖北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深度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优质高效渔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湖北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邹进泰在会上发言

据悉,会议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中南民族大学主办。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谭术魁在会上发言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俊飚在会上发言

湖北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副主任章新国在会上发言

湖北省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柳长毅在会上发言

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梅学书在会上发言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成艾华在会上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