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劼:真实的中国故事本身就足够动人

1月22日,描写武汉战疫的纪录片《武汉日夜》将在全国影院正式公映,通过之前点映的反馈看,如影评人所言“这是一部打动人心的大银幕作品,它的力量来源于真实”。

《武汉日夜》通过30位摄影师第一时间深入一线的记录和拍摄,向观众呈现了武汉战疫的那段不平凡的时间里,平凡的医护人员与普通百姓不舍昼夜、不惜生死、守望相助、共克难关的温暖故事。其中每个人物和故事都来自去年武汉疫情高峰时的真实记录,影片没有使用一句画外音,没有编写一句台词,一切遵循真实再现,因为创作人员觉得,在“武汉的日夜,是中国人共同的记忆,因为真实而有力量,因为朴实让人动容”。在这样的伟大现实面前,一切虚构都是多余的,只要真实记录,自然“凿出光亮”,“让我们拥有继续向阳前行的坚定力量”。

创作人员们看到了“真实”的力量,他们相信“真实”和受众的距离最短,所产生的力量也感人最深。

这让人联想起近日热播的另一部反映福建、宁夏对口扶贫的电视剧《山海情》,剧中除了一批演员、老戏骨的精湛表演外,更让人产生共鸣的还是真实——从故事到细节的全方位真实。正是透过真实的情节、场景、道具等等,戏剧的矛盾冲突、人物性格的张力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无论是虚构的影视作品,还是写实的新闻纪录,“真实”都是作品生命力和温暖的源泉。虽然真实与否不等于艺术水准和作品质量的高低,但在我们这个时代,真实更能展现艺术叙事和情感共鸣中直接、朴素、本质和人文关怀的力量。因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时代,从征程不止奋斗不已的宏大叙事,到民胞物与的生活叙事,到星辰大海扬帆追梦的理想叙事,其中的跌宕壮阔,很多时候我们都感叹“比电影还精彩”。在这样的伟大实践面前,脱离生活的虚构都显得矫揉造作,脱离实际的编造都显得捕风捉影。那些现实题材的作品,有时候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虚构,就足以讲述好曲折悬念的故事,塑造好丰满立体的人物。

为什么很多影视作品被大家冠以“故事太假”“人物矫情”“情节塌了”之类的嘲讽?就在于其编创人员既不能沉入生活,发现真实的面貌,又看不到时代的波澜壮阔,找到真实的逻辑,只好闭门造车,“假作真时真亦假”。这样的作品用“假”在观众面前竖起一道疏离的墙。

艺术是人与人沟通互动的媒介,事有共识,情有共鸣,理有共契,基础就在于真实。讲好中国故事,一大关键就是坚持真实,因为真实的中国故事本身就足够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