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丹:文化热情井喷亟待从容安放

探寻楚文化的奥秘,聆听曾侯乙编钟的绝响,一睹越王勾践剑的真容,领略悠久的古埃及文明……近日,湖北省博物馆门庭若市,逢假期更是人气爆棚。博物馆等文化场馆从冷门变成热门,成为市民文化热情井喷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人们对历史人文的关注度不断升温。去年,故宫举办《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冲刺”看名画的“故宫跑”一度成为热词。尽管观展人数多、队伍长,丝毫不影响人们等待的热情。面对这些历史古迹,无论是耄耋老者,还是稚幼孩童,或是少壮青年,凝神屏气地端详,小心翼翼地观看,凸显了新的时代背景下老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追求。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和热爱,成为一股新的文化现象。

新的文化需求,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提出新的挑战。“故宫跑”为何频繁上演?博物馆的排队长龙怎样缓解?这关系到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的大问题。只有优质文化资源的供应充分起来,高质量的展览多起来,个性化的文创活动丰富起来,才能安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热情。近日,《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由中办、国办印发,不仅直面文物保护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并强调让文物活起来,依托文物资源讲好中国故事。让历史封尘的文物走进现代人的心灵,让缄默不语的文物重新“开口说话”,让传统观展形式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让悠久的中华文化漂洋过海,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方式方法。

文物只有被赋予新的生命力、新的传播力,才能感染人、激励人。千篇一律、简单重复的展览,观众不会喜欢;躲在深闺、故作高深的摆列,观众敬而远之;缺乏内涵的文创,枯燥乏味的讲解,观众也会失去兴趣。像《故宫日历》、朝珠耳机这样的个性文创产品,让故宫与人们的生活日常相连接,成为“网红”也就不足为奇。一些地方博物馆举办的“博物馆奇妙夜”、文化讲坛之类的活动,也拉近了文物与人的距离。只有在管理上不断改善,在方法上不断创新,才能让文物承载的灿烂文明更加熠熠生辉,让文物维系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